第四辑
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仍面临严峻挑战,研究显示,在接受口服药或其他治疗的中国患者中,约60%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后血糖(PPG)仍未达标[1],而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事件、癌症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现有方案,仍存在血糖控制不佳、低血糖风险高及体重增加等问题[3]。
那么,面对空腹和餐后都高的患者,临床治疗仍面临挑战,该如何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本期《国际糖尿病》特邀河南省人民医院王丽敏医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星医生、民航总医院段俊婷医生,从3个典型病例出发,为此类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提供可落地的临床策略。
病例亮点速递
治疗挑战:3例患者均病程10-12年左右,饮食控制差、超重或肥胖,无论是经口服药或预混胰岛素治疗,仍面临空腹血红(FPG)与PPG双高,糖化血糖蛋白(HbA1c)难达标。
破局关键: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强效控糖、兼顾FPG与PPG,可平稳衔接泵强化治疗,实现HbA1c达标;同时低血糖风险低,一天一针简化方案,并有助于减轻体重。
临床启示:对于口服药或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FPG与PPG双高的患者,甘精利司兼顾双重控糖,具有多重获益,是更优的综合治疗选择。
病例一
病例简介
男,52岁。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2年。
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消瘦,无胸闷、心悸,无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无手足疼痛、蚁行感,无尿泡沫增多、夜尿增多,无间歇跛行。测FPG 8 mmol/L,长期应用“阿卡波糖片50 mg TID、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15 mg/500 mg BID”,血糖控制不佳,最高22 mmol/L。
近半月来自觉多饮、多尿症状加重,小便泡沫增多,伴下肢麻木。门诊以“T2DM伴多个并发症”收入科。自发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便正常,体重减轻10 kg。
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45/90 mmHg,现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 QD、美托洛尔23.75 mg QD、瑞舒伐他汀10 mg QD”,血压控制可。银屑病病史1年,每月应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
诊断
T2DM伴多个并发症、高血压、银屑病。
院内治疗经过
出院随访
治疗体会
甘精利司同时兼顾FPG与PPG,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的血糖管理提供平稳过渡方案,实现T2DM治疗管理的无缝衔接。
病例二
病例简介
女,68岁。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0年,加重伴多尿1周。
1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FPG 8 mmol/L,2hPPG不详,诊断为“T2DM”,未控制饮食及加强运动。先后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齐特等降糖药。
1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调整为恩格列净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降糖,未规律监测血糖。1周前FPG 10-12 mmol/L,2hPPG 15-20 mmol/L。伴多尿、头晕、双下肢乏力。
既往有脂肪肝、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200/109 mmHg,间断泌尿系感染病史。父亲患高血压、冠心病,母亲患糖尿病。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
诊断
T2DM周围血管病变、T2DM性周围神经病变、陈旧性脑梗死、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3级(很高危)。
院内治疗经过
出院治疗
随访记录
治疗结果
治疗体会
中国T2DM患者需重视PPG管理。甘精利司一针双效,相较于其他治疗方案,对PPG的控制具有显著优势,成为更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优选降糖方案。
病例三
病例简介
女,69岁。主诉:发现血糖高11年,血糖控制不佳4月。
11年前于社区医院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测FPG 6.5 mmol/ L,无口干多饮、多尿,无易饥多食、体重下降,未重视未诊治。10年前测FPG 8 mmol/L左右,2hPPG 9-10 mmol/L,诊断为“T2DM”,采用阿卡波糖50 mg BID、二甲双胍500 mg BID治疗,未控制饮食,未监测血糖。
3年前因血糖高调整降糖方案:二甲双胍500 mg BID、门冬30胰岛素注射液早晚各18 U,偶有低血糖。4个月前于社区医院测FPG 11-12 mmol/L,2hPPG 15-16 mmol/L,方案改为二甲双胍1000 mg BID、德谷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早晚各14 U。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指端麻木,偶有双下肢浮肿。
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10年,间断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反流性食管炎10年。30年前因子宫内膜增生行子宫切除术。5年前因双眼白内障行双眼晶体置换术。父亲患“糖尿病、高血压”,母亲患“高血压”。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
诊断
T2DM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骨量减少,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结节,脂肪肝。
院内治疗经过
出院治疗
随访记录
治疗结果
治疗体会
对于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为甘精利司治疗不仅有效降低FPG和2hPPG,使HbA1c达标,而且低血糖风险低,且较胰岛素治疗不增加体重甚至减轻体重。此外,本例患者采用甘精利司治疗后,胃肠道反应较轻,耐受性良好。
总 结
多数中国T2DM患者伴有PPG升高。胃排空是健康人群和糖尿病受试者PPG的主要决定因素[4]。胃排空速度越快,PPG升高越显著[5]。研究显示,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T2DM患者的胃排空更快[6]。GLP-1RA可通过延缓胃排空改善PPG,其中利司那肽作用更显著[7]。其与甘精胰岛素组成的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制剂(FRC)在口服药控制不佳患者中,相较甘精胰岛素或德谷门冬胰岛素,显著降低PPG[8-9]。本期3个病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优势,凸显其改善双高血糖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上下更多)
[1]LIMING CHEN,et al. Treatment Pattern and Glycemic Control of Adults with T2DM in Northern China.Diabetes 20 June 2023; 72 (Supplement_1): 1437–P.
[3]GOMEZ-PERALTA F,AL-OZAIRI E,JUDE E B,et al.Titratable fixed-ratio combination of basal insulin plus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A novel,simplified alternative to premix insulin for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Obes Metab,2021,23(7):1445-52.
[7]Jalleh RJ. Diabetologia. 2022 Dec;65(12):1981-1993.
[8]Yang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24(8):1522-1533
[9]Liu M,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DOI: 10.1111/dom.15724
专家简历
王丽敏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糖尿病足和肥胖症的诊治及研究
参与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1项,主持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
王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博士
河北医药行业协会青年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心身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症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段俊婷
中国民航总医院
中国民航总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中国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专家
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整和医学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会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
参加编写专著三部, 获国家专利一项,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的诊治,曾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于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及肥胖、骨质疏松等其它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较深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