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一种由脂肪组织过度累积引发的慢性疾病,可显著增加罹患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其他如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
有研究发现,美国已有37.7%的成年人和17.7%的儿童肥胖。我国形势更为急迫,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因此,防控肥胖刻不容缓。
防控肥胖首先应立足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包括避免不健康饮食、不吸烟、增加体力活动等。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控制肥胖和“三高”、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减轻并发症,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提供了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流程,包括诊断、综合评估、确定行为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行为目标、制定干预方案、实施干预、干预效果评价等。
对于肥胖以及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异常,具体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但不限于:1.健康饮食,包含查看食品标签、食品采购、食物烹制、分量控制、热量计算、碳水化合物计算。2.坚持体育锻炼,指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或身体运动,包括走路、健身、增加体育运动、做家务、做园艺、减少久坐时间。定期锻炼可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助于减重、增强肌肉力量、增强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改善健康状况。3.保持正常体重。体重管理比常规护理更能缓解糖尿病。肥胖者减轻体重可有效改善血糖和血脂水平。4.良好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睡眠,周末补差无效。5.戒烟限酒。戒烟可改善血糖控制,戒烟1~3个月时可显著改善血脂。饮酒可增加低血糖、持续低血糖和增重风险。6.做好心理调适。7.良好的社会支持。8.自我监测血糖。9.规律地用降糖药治疗。
需要定期监测和保持的化验检查指标包括:1.糖化血红蛋白<7%。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3.腰围达标: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4.收缩压<130毫米汞柱、舒张压<80毫米汞柱。5.规范抗血小板治疗。
肥胖和“三高”达标控制是防治共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关键。通过保持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全面管理体重以及控制“三高”,不仅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并发症发生风险,还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助力实现长期健康,拥抱健康美好的人生。
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程果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周迎生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