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州市古厝研究会、福州日报社、福州古厝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福州晚报承办的“走进福州古厝”大型征文活动现已正式启动。在福州晚报推出《走进福州古厝》专栏,刊发“走进福州古厝”征文的优秀作品,展示古厝风貌神韵,解读闽都文化内涵,助力福州古厝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欢迎广大作者参与征文,描绘古厝的建筑之美与人文底蕴,或书写保护方守护文化遗产的积极作为,共同为福州古厝立传。撰稿要求及投稿方式请。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有一间可以安静读书的屋子,恐怕是从古至今的读书人的梦想,如果屋外有树有园子,那就再完美不过了。三坊七巷内的“二梅书屋”可以说满足了天下读书人对一间书屋的所有想象。
这处老宅位于南后街北侧,塔巷与郎官巷之间。按照今人置业的思路,这一处宅子真是黄金产品:市中心,位置极优越。出则南后街,市声嘈嚷,烟火升腾;入则幽静风雅,自成一国。宅子正门在郎官巷26号,门额挂“福建民俗博物馆”。一二进各厢房正用于展示闽地风俗特产。管理者细致周到,在高高的门槛两侧各垫了一级木阶,让参观者不至于被高门大户的门槛磕破膝盖。
此时布展的主题是“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一进厅堂两侧的厢房正好一春一夏,二进厢房,一秋一冬,按二十四节气配以图文,展示福建人一年的生活习俗与四时风物。主要的展厅看完,顺着指示线路往东,穿过一小石拱门,就可见二株梅树立于天井,树后一间木屋。这便是令人向往的二梅书屋了。
小小的一间,不过几平方米的木构单间,木门木窗,镂空的木格,简洁素朴,上挂二梅书屋的横匾,字体古拙秀雅,与园子一样,小巧素净,无脂粉气。
书屋内陈设一排高高的博古书架,屋中一桌一椅,仿佛在重现当时主人在此生活的模样。
书屋前的园子不大,适合散步,或绕着古树细看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寸树干的皮肤上细小的纹路,再抬眼望望院墙勾勒出的瓦蓝天空,职场的压力、人生的烦累便很容易被忘却和超越。
与书屋相对还有一间同样形制的小木屋,为藏书楼,里面装着主人一生的积累。一室藏书,富可敌国;一屋二梅,自成世界,简直完美格局。何人如此有福?
按古厝内的介绍,宅子主人是清道光六年(1826)进士林星章,历任广东石城、新会知县,署理龙门、茂名知县,化州知州,后任广东乡试同考官,也是著名方志专家。文人官员,难怪有此资产置屋,又有此雅趣。
林星章主要的政绩作为还是在广东。他在新会县任内重修《新会县志》,主持、倡修并带头捐奉、捐廉(养廉银)重新修建了城隍庙、白沙祠(祀明代岭南大儒陈献章白沙先生)、二侯祠(祀明代抗倭的廉吏林会春、能臣曾熙丙,二者均是闽人)等等。
但他从广东卸任归来一年就去世了,继任者言良钰和新会绅民一起将他祀入二侯祠,从此该祠改称为“粤东三侯祠”。可见他在二梅书屋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两棵梅树陪伴了他生命的最终时刻。
如何度过一生?相信这是长久地周旋于官场上的读书人,在梅花树下长久地凝思,也许有了自己的答案。
退而自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最好的结局。在整体的大厝中,二梅书屋或许是他待得最久的地方。
想象他从熙攘的南后街回来,折进郎官巷,跨越高高的大宅门槛,穿过众人的热闹,回到二梅书屋,坐在书桌前的那一刻才真正放下一切的社会身份和家长身份,回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大厝前两进富丽,悬蓝底金字“进士”匾、仪仗执事牌,用楠木制成的门扇、窗扇、壁板……都是为了向世人展现世俗的成功。真正安放内心的恐怕还是这一小间的书屋。
多年以后,整个大厝能被人记住的恰恰也是这二株梅树,它们所代表的读书人的脱俗与自处精神。它在一座大宅的心脏之处,也是最接近宅子主人心意的地方。
当然,与家人的和乐也不可少。后两进中佛堂里女人们祈祷的声音安慰过这个漂泊的灵魂;花园中杂生的植物和游玩的孩童以及池中灵动的红鲤也无数次将一个读书人从自己沉浸的书本世界中拉出来,共享天伦之乐。一棵巨大的古荔树如巨伞撑于后花园中,荔树的根部已经和假山的石块缠抱在一块,坚硬如嶙峋的湖石。此株古荔为闽中名品“蛀核”,汁多味甜,核小如丁香。夏季树上丹红点点,孩子们仰望垂涎,撒着娇让大人帮忙摘荔枝果……
多年前读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炫耀他的《梅花书屋》,“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傍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璎珞……”简直令人嫉妒。但张宗子有些洁癖,“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
如今的东南闽都,三坊七巷作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区内古厝园林纷纷开放,游客可以免费进入参观。自己工作地就在二梅近处,午休之时,便可信步踏入,也算有福。
夏末初秋,荔枝树没有果了,书屋前两株梅花也没有开花,但树形窈窕,初秋的树叶并不翠绿发亮,这几乎是梅树最萎谢的时刻,但赏梅并非只在其盛放的花朵,而在其精神。它的枝干之遒劲不柔媚,它的形态之沉静不喧嚣,它凝神等待,不争不抢,暗自蓄力,百花开过之后寒冷之时越发灿烂……因缘际会,这两棵梅树也算为我开过了。
文字来源:福州晚报(曾建梅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