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养生智慧
秋分是昼夜均分、寒暑交替的关键节点,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脏腑功能也随之进入“收敛内养”的阶段。中医认为,秋分养生的核心在于“顺时而食、敛阳护阴”,尤其需针对秋季常见的便秘、手脚冰凉等问题,通过调饮食、调作息、调情志实现身心平衡。
从节气特点来看,秋分后气候干燥,“燥邪”易侵袭人体,耗伤肺津与肠道津液;同时阳气内收,脾胃运化能力减弱、肾阳温煦不足,这两大因素共同导致秋季便秘与手脚冰凉高发。针对这些问题,需从饮食、起居、运动三方面精准调理。
饮食调理润秋燥
饮食调理是秋分养生的重中之重,核心在于“滋阴润燥、温养脾肾”。针对燥邪引发的便秘,应多摄入滋阴生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梨等,可将梨去核后蒸食,既能避免生冷伤脾,又能最大化发挥润肺润肠功效;还可每日晨起饮用一杯温蜂蜜水,利用蜂蜜的“润肠通便”特性,促进肠道津液生成。针对手脚冰凉,需侧重温养脾肾,可在饮食中加入桂圆、山药、生姜等温补食材,例如用山药与小米熬粥,既能健脾益气,又能通过脾胃运化将营养转化为阳气;晚餐可适量食用羊肉汤,借助羊肉的“温肾助阳”之力,改善肾阳不足导致的四肢失温,注意搭配萝卜中和油腻,避免上火。
起居调理抗秋寒
起居调理需遵循“早睡早起、护阳避寒”的原则。秋分后应调整作息,尽量在22点前入睡,此时阳气收敛,早睡可帮助肾脏储养阳气,缓解手脚冰凉;晨起可适当延后至6-7点,待外界阳气渐升后再起床,避免晨起受寒。此外,秋分后昼夜温差增大,需特别注意“秋冻”适度,不可盲目受凉。白天可穿薄外套,方便随时增减;夜晚睡眠时需盖住腹部与脚踝,腹部为脾胃所在,脚踝有“三阴交”等重要穴位,受凉易加重脾胃虚寒与肾阳不足,加剧便秘和手脚冰凉。
适当运动增阳气
适度运动能促进阳气循环,改善秋分时节的身体不适,但需避免“大汗耗阳”。建议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即可。运动时间建议选在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此时外界阳气较盛,运动后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手脚冰凉;同时,适度运动能刺激肠道蠕动,辅助改善便秘。需注意避免在夜间或气温过低时运动,防止寒气入侵,加重身体不适。
情志调理气机畅
情志调理也不容忽视,中医有“秋应肺,肺主悲”的说法,秋分后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低落情绪,而情绪郁结会影响气机运行,加重便秘与阳气不畅。日常可通过登高、赏秋等方式疏解情绪,也可多听轻快的音乐,或与家人朋友交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则气机通畅,既能帮助肠道蠕动,又能促进阳气正常输布,缓解手脚冰凉。
秋分养生的关键在于“顺时”,通过饮食滋阴温阳、起居护阳敛阴、运动通阳行气、情志疏肝畅气,可有效应对秋季常见的便秘、手脚冰凉问题,让身体与自然节律同步,为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