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行社的裂变与重塑:在“新常态”中突围
创始人
2025-09-30 13:01:14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了迅猛复苏,旅行社行业也在这股潮流中迎来了重组与革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疫情带来的震荡尚未完全散去,而新的消费趋势、技术变革、市场细分,让传统旅行社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与发展路径。本文试图从行业现状、主要挑战、创新方向与未来展望几方面梳理国内旅行社的发展脉络,探讨在激烈竞争中那条可行的“重塑”之路。

一、行业现状:从“量”到“质”的压力

1. 供给规模大幅扩张,竞争加剧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全国旅行社数量已达到约60,833 家,较 2023 年末增长约 8.1%。([智研咨询][1])

然而,与增长的数量相比,整体盈利能力却在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3 年间,全国旅行社年平均营收由约 1,700 万元下降到 789 万元,年平均利润也由 7.72 万元降至 6.65 万元,每家社月均利润仅约 5,538 元。([环球旅讯][2])

这种现象表明:行业虽然在“热闹”,但真正能活下来的却并不多。

2. 营收结构高度依赖国内游

目前国内旅行社仍以组织国内游为主,其营收主要来自交通、住宿、地接、景区门票等传统项目。出境游、入境游尚处于缓慢恢复状态。([智研咨询][1])

即便出境游正在回暖(如 2023 年出境游人数达到 1.01 亿人次)([AIGC][3]),但许多旅行社没有完整的海外网络、签证支持、跨境资源整合能力,因此难以在这一领域迅速分得一杯羹。

3. 同质化、内卷严重

随着供给侧的高度扩张,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许多旅行社为了抢单,不得不采取“低价诱导”“捆绑购物”“隐性收费”等不良手段,损害游客体验与行业口碑。([环球旅讯][4])

此外,线上旅行社、OTA 平台崛起,对传统旅行社线下门店乃至地接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消费者更倾向在线预订“标准化”“透明化”的产品服务。

二、主要挑战:制约转型的几大“隐形枷锁”

1.资源整合能力弱

许多旅行社在地接、交通、餐饮、景区资源上的议价能力不足。即使能组织活动,也往往利润微薄。

2.数字化转型滞后

虽然有旅行社已开始引入电子票务、在线客服、数字营销等技术,但整体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仍较低。很多中小旅行社在数据管理、用户画像、智能推荐等方面能力不足。

3.品牌和信任缺失

在旅游消费中,“口碑”“保障”“售后”至关重要。很多旅行社在品牌建设和信誉维护上投入不够,使得潜在游客犹豫不决。

4.政策与合规风险

旅行社受政策、行业许可、保险、突发事件应对等多重约束。尤其在疫情、自然灾害、政治外交等外部因素干扰时,旅行社风险敞口较大。

5.盈利模式单一

传统旅行社往往靠“组团游”作为主力产品,缺乏多元收入来源。一旦组团业务崩盘,整体业务链条容易断裂。

三、转型路径:从“旅行社”向“体验服务平台”跃迁

要在未来市场赢得竞争优势,旅行社必须摆脱单纯“旅游行程组织者”的定位,更要成为整合者、体验设计者、服务提供者。以下是几个较具前瞻性的方向:

1. 深耕细分市场与场景化服务

主题深度游:如红色旅游、乡村体验游、摄影游、徒步探索、文化遗产游等,用专业垂直内容吸引特定人群。

长线/微旅行:倾向于多日慢节奏、深入地方的小众线路,避免极端赶路式行程。

本地游与周边游:增强本地用户服务能力,开展短程、纪念日、周末游、假期游等。

2. 平台化+生态化运营

旅行社可以打造自己的线上平台或小程序,将门票、交通、住宿、特色体验、保险等整合到一个闭环服务。

并可通过会员体系、内容社区、用户反馈机制等方式增强用户粘性。

3. 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与数据驱动

大数据与用户画像:通过用户历史旅程、兴趣偏好、行为特征构建画像,进行精准推荐。

智能客服与线上助理:运用 AI 客服、聊天机器人、智能问答系统提升服务效率与响应速度。

供应链数字化:与交通、酒店、景区等供应商协同,在票务、支付、结算环节实现信息化连接与效率提升。

区块链与信任保障:可用于合同、保险、行程方案透明度、数据防篡改等方面。

4. 多元化收入与跨界融合

文旅产业融合:旅行社可联动文创、演出、展览、体验馆、文化节庆等项目,创造文旅产品。

旅游+商业:与零售、餐饮、IP 授权、特产电商等结合,推动旅游衍生消费。

会员与增值服务:提供专属定制服务、保险升级、专属接待、特权购票等附加项目。

内容营销变现:打造旅行内容、视频、摄影、攻略等,在社交媒体或自媒体平台变现。

5. 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建设

旅行社应构建完备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疫情、交通中断、突发安全事故等,应与保险公司、地方应急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同时,强化合同条款、游客权益保护与平台信用机制。

四、典型案例与亮点实践(可根据你所在地区或具体旅行社替换或添加)

1.地方“深游”旅行社

某些二线、三线城市的旅行社以“慢游+乡村体验”起家,针对周边游客打造 2~3 日的“特色农旅游”“采摘体验游”等产品,通过精准定位获取稳定流量。

2.OTA+地接融合模式

有旅行社与 OTA 平台合作,成为其地接合作方,以“标准化、可控成本”获得稳定订单来源,同时节省市场推广开支。

3.内容+社群驱动型旅行社

一些年轻旅行社通过抖音、B 站、小红书等平台输出旅行视频、打卡攻略、游记、Vlog 等内容,积累粉丝后引导成单,形成“内容 → 用户信任 → 成单”的闭环。

4.文旅演艺+旅行社融合

与地方政府或文旅项目搭配推出夜游、沉浸式演出、展览游等合作项目,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到文化体验而不只是走马观花。

五、未来展望:行业 “新周期” 中的走势判断

1.优胜劣汰加速

在“红海”竞争中,中小体量、缺乏创新能力、资源单一的旅行社可能被淘汰。能在细分市场占据稳定位置、具备平台化能力和技术赋能的机构将脱颖而出。

2.出境游全面回暖(但路径分化)

随着国际航线恢复、签证政策宽松、国际旅游形势改善,出境游将逐渐恢复。但旅行社必须具备国际协作、境外资源整合、风险控制能力。新的目的地、深度游、特色体验、跨国联合项目可能成为增长点。([AIGC][3])

3.游客需求趋于理性与品质升级

以往“路线多、景点多”可能吸引顾客的方式正在失效。游客更注重:行程舒适度、体验深度、服务品质、特色价值。旅行社要走“差异化”路线而非“廉价路线”。

4.数字化与智能化渗透加速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云服务、大数据等将成为旅行社的“刚性配备”。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营销流程都将被重塑。

5.区域协同与文旅融合成为趋势

区域旅游联盟、跨省联动、文化节庆融合、文创产品植入、乡村振兴战略对接等,都将成为旅行社未来重要方向。

结语

对于国内旅行社而言,当前既是危机,也是重构的窗口期。那些能够跳脱传统框架、将产品做“精”、服务做“细”、平台做“强”的旅行社,很可能在下一个市场格局里占据一席之地。作为从业者、运营者或观察者,我们希望看到旅行社行业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优雅转身”,在体验与服务中重现价值,而不只是盲目追求人头数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谁住花间堂还只是去睡觉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闻旅 (ID:wenlvpai),作者:Tniniuo,编辑:Sette1昨天北...
全国近400家门店的西贝为何“... 极目新闻记者 柳之萌 胡秀文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发现,截至202...
精神心理领域的深耕者 —— 田... 田运华是精神心理诊疗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同时身兼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
原创 吃... 生活中,免疫力是人体的一道保护屏障,可以说免疫力是我们身体自带的“医生”,免疫力强,身体就会更加健康...
癌症不会传染?医生劝告:别高兴... 深秋的早晨,59岁的李阿姨正在小区花园里锻炼,和邻居们聊到最近热议的健康话题。“听说某某住院了,是癌...
高度近视不能献血?还有哪些事不... 在我们身边,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其中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人群也逐年增加。 关于高度近视,网上流传...
带娃游北京怕踩坑?北京排名前五... 家人们,计划带娃来北京游玩,是不是既期待又担心踩坑?景点选择难、行程安排累、孩子饮食不习惯……这些问...
余春艳:心田细雨静待花开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高控制和高冲突...
逛北京胡同像无头苍蝇?北京排名... 家人们,北京的胡同就像这座城市的脉络,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烟火气。可要是自己去逛胡同,往往像无头苍蝇一样...
国庆中秋假期出行指南,请提前查...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来临 你有哪些出行计划? 这份出行指南请查收↓↓ 铁路方面 铁路杭州站预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