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近日确定了国家队教练班子的基本架构,虽然主教练人选仍在慎重考察中,但中方教练组的地位已经板上钉钉。这种外籍主帅 本土助教的搭配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足球引进外教初期,主要承担着协助外教处理日常事务、搭建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这种模式在国内俱乐部同样普遍,外籍教练执教时总需要本土人员协助处理后勤保障和球员管理工作。
然而近年来,这种合作模式频频亮起红灯。由于足球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外教团队与中方教练组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有些外教甚至抱怨工作处处受限,严重时还会被完全架空。比如今年U16国少队的日本籍主教练上村健一就曾因训练理念分歧与中方教练发生激烈争执,甚至演变成肢体冲突,导致训练一度中断。U20国青队也出现过类似状况,教练组在酒店会议室就战术安排争论不休,双方僵持不下。成年国家队同样不平静,经常出现外教主张进攻而中方坚持防守的战术分歧,导致场上指挥混乱,球员无所适从。
伊万科维奇的执教经历最具代表性。这位克罗地亚教头在2024年3月执掌国足教鞭,带队征战世预赛18强赛。然而9月遭遇两连败后,关于调整中方教练组的传闻就不胫而走。他的教练团队屡遭诟病:助理教练频频搞错球员名单,主帅本人则习惯坐在场边观战,将大部分训练工作交给中方教练。2025年3月的东亚杯上,伊万的换人指令经过翻译传达后两次出错,最后不得不由中方教练举牌示意。6月对阵印尼的告别战中,换人乌龙再次上演,认错球员的尴尬场面让球迷直呼老眼昏花。赛后发布会上,伊万草草结束发言,最终在6月27日黯然下课。
这些教训让足协意识到,完全依赖外教团队存在风险。在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基地的集训中,从器械摆放到球员签到,处处都需要中方人员协助。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更让外教难以应对中国足球的特殊环境。国内俱乐部的经验也证明,没有中方助教的协助,外教连基本训练都难以开展。足协会议资料显示,虽然中外教练时有摩擦,但中方团队处理了大部分突发状况。比如在U16国少队的德甲合作项目中,上村健一主张的攻势足球就与中方坚持的防守反击理念产生激烈碰撞。
基于这些考量,足协决定维持现有模式,同时严格筛选中方教练人选。新标准要求候选人为中青年教练,需具备执教经验和良好口碑,且未曾在国家队担任过助教或领队。经过层层筛选,两位前国脚范志毅和杨晨脱颖而出。范志毅曾效力英格兰水晶宫队,以精准长传闻名;杨晨则在德甲法兰克福队有过精彩表现,退役后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两人都具备留洋背景和足够威望,能够有效传达外教指令。
这一决定引发热议。反对者认为中方团队束缚了外教手脚,支持者则指出全外教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回顾历史,从1994年首位外教塞巴斯蒂安开始,到米卢、阿里汉时代,中方团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高洪波执教时期,中方团队甚至进一步扩大。三十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混合模式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足球的土壤中。面对现实挑战,足协最终选择了稳妥路线,继续发挥中方团队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