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不断发展的今天,每一款新药的出现,都会承载患者“能不能真正活得更久”的期待。如何评价一款新药的价值?美国 FDA 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 “当可行时,应优先将总体生存期(OS)作为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换句话说,一款药物是否真正改变了患者命运,最硬的指标就是:能否让患者活得更久。
然而,对于 HER2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这条路一直很难走。HER2 突变仅占所有病例的 2%-4%,属于罕见类型。过去无论是传统化疗,还是寄托过希望的免疫治疗,效果都有限;进入后线治疗后,更多患者甚至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1]。 那种不确定和焦虑,正源于缺乏能真正延长 OS 的方案。
直到德曲妥珠单抗(T-DXd)的出现,情况才开始发生改变。 2024 年 10 月,它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针对 HER2 的 ADC 药物。而在 2025 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的 DESTINY-Lung05 最终分析中, T-DXd 带来了超过 21 个月的中位 OS 数据。这一成果,不仅呼应了 FDA 所强调的“黄金标准”,更让患者第一次看到: HER2 突变肺癌同样有机会迎来长期生存。
01
总生存期(OS)—— 患者衡量治疗价值的 “硬指标”
对于癌症患者们来说,最想问医生的问题往往很直接—— “我还能活多久?”而这其实也是临床研究里最重要的指标:总生存期(OS)。它不像“肿瘤缩小率”或者“无进展时间”那样需要专业解释,只看最核心的一点,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 治疗能不能真的把生命长度拉长。
可在 HER2 突变肺癌患者这里,过去的答案总带着遗憾。 HER2 突变本身就像个 “坏预告”,意味着肺癌更凶、更难控制,不管是化疗还是一度给很多患者带来希望的免疫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化疗,既往回顾性资料显示,HER2-突变晚期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的中位 OS 仅约 9.9 个月,不到一年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也正因为 HER2 突变患者长期缺乏能够真正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方式, 德曲妥珠单抗所取得的突破才会格外的引人注目。2024 年 10 月,它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HER2肺癌靶向ADC药时,就已经让患者看到了希望;而今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25)上, DESTINY-Lung05 研究的最终数据,更是把 “希望” 变成了 “确切的长期生存可能”。
而 支撑起这份 “长期生存” 可能的,正是它对肿瘤的强效控制能力。接下来觅健科普君带大家看下研究里的具体疗效表现,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它如何为患者撑起 “长期生存” 的底气。
02
2025 WCLC 最新数据:德曲妥珠单抗实现 21 个月 OS 突破![3]
DESTINY-Lung05 研究聚焦的,正是 中国 HER2 突变肺癌中最“棘手”的一群患者 —— 多数已经接受过至少两线治疗,却依然病情进展,常常陷入“下一步无药可用”的困境。
而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德曲妥珠单抗给患者带来了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 21.0 个月。要知道,过去这类人群往往难以跨过一年的生存门槛;如今,有一半患者能稳稳延长至近两年,这不仅是生命长度的突破,更为等待未来更优疗法、追求更好生活质量赢得了时间。
图片来源:觅健整理
而奠定了21个月长期生存的基础,是药物对肿瘤长效控制。
客观缓解率(ORR)超过 55% —— 不论是独立评审(56.9%)还是医生评估(59.7%),都显示出超过一半患者的肿瘤明显缩小;
而且这种缓解并非短暂,缓解持续时间(DOR)达到 11.6 个月,意味着患者能够较长时间维持治疗效果。
疾病控制率(DCR)更是高达 91.7%,多数患者病情不会快速恶化,从而有机会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继续正常生活。
对脑转移的患者来说,颅内无进展生存期(CNS PFS)达 15.5 个月,意味着超过这意味着超过一年时间里,脑内的病灶不会出现进展,头痛、视力模糊这些脑转移带来的不适能得到缓解。
安全性方面也让大家能放心长期用药:没有出现因药物相关问题导致的死亡,常见的像血小板、白细胞减少这些反应,临床早就有成熟的处理办法;大家比较担心的间质性肺病,发生率大约为12.5%,而且多数为轻症,通过对症治疗能控制住,不会影响继续用药。这样的安全性,也让 “长期用该药、长期获益” 成了现实。
03
21 个月生存期,让 HER2 突变肺癌患者的日子有了奔头!
对 HER2 突变肺癌患者来说,21 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不只是数字的突破,更是把过去 “看不见头” 的日子,变成了 “有奔头” 的生活。
从“模糊”到“确定”的生存希望
以往多线治疗失败后,患者 “还能活多久” 的疑问常无明确答案,难有生活规划;如今 DESTINY-Lung05 数据明确,超半数患者可延长近 2 年生存期。这份 “可预期的未来”,让未来不再是模糊幻影
从“无药可用”到“有精准选择”
过去 HER2 突变肺癌缺乏有效靶向药,化疗、免疫治疗收效有限;而德曲妥珠单抗的出现,首次提供针对病灶的精准方案,且对脑转移患者也能控制颅内病灶,真正的结束 “无药可用” 困境。
从“被动支撑”到“主动生活”
以往肿瘤控制不佳时,症状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基本生活;但如今病情稳定、症状得以缓解,体力回升,我们能重拾兴趣爱好,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与信心。
更重要的是,上述的这并不是终点。德曲妥珠单抗的联合用药、早期应用正在不断探索中,未来或许还能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多选择。对患者而言,21 个月的中位总生存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意味着等待下一个突破的可能,也意味着“活得更久”正在逐渐走向“活得更好”。
总结
医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步步把 “不可能” 拆成 “有可能” 的坚持。就像德曲妥珠单抗从研究到获批,再到如今带来的长生存,未来还会有更多联合治疗的探索、更适配的方案出现。那些还没来得及实现的小事,那些藏在心里的小盼头,都还在前方等着我们。
毕竟,能好好感受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能带着希望慢慢走,本身就是最珍贵的事。
►►►
专家介绍
董晓荣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专家委员会常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女医师协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