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医认知中,视神经萎缩因神经细胞受损后难以再生,常被认为 “不可逆”。但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其并非完全无法干预,核心在于辨证调理气血与脏腑功能。
中医将视神经萎缩归为 “青盲” 范畴,病机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瘀阻脉络相关。肝开窍于目,肾藏精上注于目,若肝肾亏虚则目失濡养;气血不足则脉络失充,瘀滞则精气无法上达眼目。因此治疗不局限于 “治眼”,而是通过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来改善眼部微循环,激活残存神经功能。
临床中,中医常用杞菊地黄丸、血府逐瘀汤等经典方剂加减,配合针灸刺激睛明、攒竹、太冲等穴位,调节眼部气血运行。同时强调生活调理,如避免用眼过度、保持情绪舒畅,忌辛辣耗气之食。
需注意,中医干预需长期坚持,且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对于早期或病情较轻者,及时调理可延缓萎缩进程,改善视力;但若神经已严重受损,仅能尽量维持现有功能,无法完全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