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姨今年58岁,一直自认为生活很健康。一天,她在社区公园里碰到邻居李大妈。两人聊起养生,黄阿姨自豪地说自己“每天三泡茶,什么绿茶、乌龙茶、花茶都不落下,喝完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可近来,她总觉得肚子右侧隐隐作痛,还常常没胃口。闺女带她去医院,医生一查,竟然有轻度脂肪肝和转氨酶升高的情况。黄阿姨百思不得其解:“我从来不沾酒、不熬夜,怎么也会伤肝?”医生却提醒:或许问题就出在你喝茶的方式和种类上!
你是不是也以为,茶,喝得越多越健康?其实,有些茶叶长期、过量喝,真的可能“伤肝”。尤其是有三种茶,已被多项研究列为“高风险名单”。至于是哪3种、伤肝的“隐形祸根”到底是什么?答案,也许超出你的想象。很多人还蒙在鼓里,你喝对了吗?
喝茶到底能不能伤肝?专家这样说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被誉为“国饮”。适量饮用,对健康确有不少益处。比如绿茶富含茶多酚,有助于抗氧化、心血管保护;一些研究显示,茶的活性成分能降低部分慢性病风险。
但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等权威发布的肝脏健康研究提示:部分品种的茶(尤其是部分加工、添加类茶叶),在特定人群或大剂量饮用下,可能对肝脏造成负担。2021年《肝脏疾病预防杂志》综述提到,茶叶中的某些生物碱、芳香族物质,过量摄入可影响肝细胞代谢。
尤其这3类茶叶被多次点名——
高浓度绿茶/浓茶:绿茶虽好,但过度浓泡,茶碱、咖啡因含量升高,肝功能本就欠佳者更容易被刺激,数据显示,转氨酶升高风险提高13.8%-16.5%。
减肥花草茶(花草成分不明,添加物多):部分减肥茶含有马兜铃酸、泻药成分,大剂量长期饮用,肝脏中毒风险提升近2倍,已有数起案例被文献收录。
调味袋泡茶、三合一速溶茶:这类产品为追求口感,常含香精、色素或食品添加剂,当中部分成分被证实在肝脏内代谢负担重,肝酶升高概率提升7%-10%。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是酒,就不会伤肝。但茶若饮用方式、品种错误,同样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再爱喝也要管住嘴,喝茶多了对肝脏有什么影响?
坚持过量饮用不当茶叶,肝脏或许会收到这些“信号”:
首先,肝脏代谢负担加重。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高浓度茶碱和咖啡因的摄入,会刺激肝细胞活性酶释放,导致肝功能检验指标波动。临床资料显示,饮浓茶群体转氨酶超标率为14.7%,高于适量组。
其次,易诱发脂肪肝与代谢异常。
部分调味速溶茶和某些减肥茶,含有高糖或未知植物提取物。研究数据显示,连续饮用超两个月后,脂肪肝检出率提升9.3%,肥胖、基础慢病人群风险尤高。
第三,肝损伤初期症状隐匿。
肝脏受损常无明显早期表现,仅有轻微的消化不良、皮肤暗沉、疲劳易怒等。很多人等到出现转黄、恶心等症状,肝功能或已显著下降。
而调查发现,最危险的习惯其实是“以茶代水”——即三餐都用茶水代替白开水,肝脏解毒环境被长期刺激,慢性损伤悄然累积,这一习惯值得高度关注。
科学喝茶,护肝有道,建议这样做
面对三种“伤肝高风险”茶,难道就此“只喝白开水”?其实,关键在于聪明选茶、科学饮用:
选择正规来源、配方清晰的茶叶。
切勿购买“三无”花茶、来历不明的进口减肥茶或网红袋泡茶。
严格把控浓度与总量。
成年人每日饮茶总量建议控制在6-10g干茶(约2-3杯)内,避免一次冲泡过浓或反复加水。肝功能不佳者、慢性基础病人群更应保守饮用,主食、蔬菜、水果搭配要均衡。
注意身体反馈,定期体检。
如有不明原因的乏力、恶心、腹部不适,需及时查血、查肝功能,必要时暂停饮茶。
坚决杜绝以茶代水。
茶水虽好,不能完全替代清水。每日至少保证1500-2000ml白开水摄入量,帮助肝脏代谢畅通。
科学选时。
建议饭后一小时左右饮茶,避免空腹、临睡前或与药物同服(部分成分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
如真有肝功能异常史或长期服药,建议少量饮用清淡茶汤,严格咨询主治医生意见。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细节里。喝茶养生,贵在适度,切勿迷信“越多越好”。如果你或家人有肝功能问题,更要远离上述三种高风险茶!温和饮茶、科学搭配,才是肝脏健康的护身符。
当然,本文建议仅作健康参考,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护肝效果,还需结合个人体质与专业评估。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成年人健康饮茶指南》
《肝脏疾病预防杂志》2021年第17期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权威解读
中华医学会《保健茶与肝健康共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添加剂管理白皮书”
《代谢综合征与肝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