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国庆假期,秋高气爽的天气正适合出行、聚会,但随着气温下降,流感也进入高发期,流感可能在人员密集的交通枢纽、景区、家庭聚餐中悄然传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流感每年可导致大量重症和死亡,尤其国庆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更易增加感染和传播风险。做好科学防护,才能既享受假期,又守护健康。
先分清:流感不是“重感冒”
不少人会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天差地别。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普通感冒截然不同,主要有以下不同:
※病原体不同:流感由特定流感病毒引发,常见类型包括甲型 H1N1、H3N2 及乙型流感病毒等,传染性强且易变异;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导致,传染性弱,通常不会引发大规模传播。
※症状差异大:流感起病急,常突发39-40℃高热,伴有寒战、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可持续3-5天;普通感冒多为低热,以鼻塞、流涕、咽痛等局部呼吸道症状为主,1-2天即可好转。
※传播力不同:流感传染性极强,国庆期间的高铁、飞机、景区观光车等密闭空间,或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聚集场景,都可能成为传播场所,甚至引发“一人患病,全家中招”;普通感冒仅在密切接触时可能传播,很少造成群体感染。
※并发症风险不同:流感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若国庆期间在旅途发病,就医不便会增加重症风险;普通感冒几乎无严重并发症,多数人可自行恢复。
最关键:疫苗接种早安排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尽早接种,尽早形成有效保护,减少感染风险:
疫苗选择有讲究:目前,我国已上市三价、四价流感疫苗,3-17岁的孩子若害怕打针,还可选择鼻喷式疫苗,可根据当地疫苗供应和自身情况选择。
接种时机别错过:疫苗接种后一般2-4周才产生保护抗体,建议 尽早完成接种;当然,假期结束后及时补种,也能应对后续的流感高峰。
重点人群优先打:国庆计划带老人出游、陪孩子逛景区的家庭,需格外注意——60岁以上老人、6月龄- 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患者)、孕妇及婴幼儿看护者等人群,感染流感后易发展为重症,建议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医务人员、景区工作人员、交通从业者等频繁接触人群的职业,也需优先做好防护。
日常防:国庆出行/聚会,这些细节要盯紧
国庆期间的出行、聚会,是流感传播的高风险场景,做好日常防护能筑起有效防护线,减少感染概率。
出行途中做好防护:乘坐高铁、飞机、长途汽车时,全程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中途不要随意摘下;在服务区、景区卫生间、景点售票处等公共场所,接触门把手、水龙头、电梯按钮、扶手后,及时用含酒精(浓度 75%)的免洗洗手液擦拭手部,或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若邻座乘客有咳嗽、打喷嚏、发热等症状,可适当保持距离。
聚会聚餐有讲究:家庭聚餐时,建议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若家人出现低热、咽痛、咳嗽等不适,及时取消聚餐或让患者单独用餐、居家休息,避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给老人和孩子;景区就餐尽量选择通风好、人流量少的餐厅,避免拥挤的密闭就餐环境。
住宿/居家常通风:国庆外出住宿,入住酒店后先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家期间,也需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如在家中聚会,在客人离开后,及时通风并对沙发、茶几、门把手等接触频繁的表面进行消毒。
遇不适:患病别硬扛,科学应对少麻烦
若国庆期间出现高热、全身酸痛、乏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别怕麻烦别硬扛,及时处理才能避免病情加重,也防止传染给身边人。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若在旅途中发病,优先选择就近的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告知医生出行史、接触史和症状,通过病毒检测明确是否感染流感;确诊后尽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早期用药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帮助身体尽快恢复。
居家休息不传染:若症状较轻,或返程后发病,需居家休息,避免带病参加聚会、走亲访友或外出游玩,直至体温正常后2天再恢复正常活动;家人照顾患者时,需佩戴口罩,接触患者分泌物(如痰液、鼻涕)后及时洗手,患者用过的餐具、水杯、毛巾等需单独清洗和消毒。
对症护理助恢复:多喝温水,保持咽喉湿润;搭配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粥、面条、蔬菜、水果),避免国庆期间因聚餐摄入过多油腻、辛辣食物加重肠胃和身体负担。切记不要滥用抗生素。
国庆假期是放松身心、陪伴家人的好时机,也是流感防护的关键节点。分清流感与普通感冒、提前接种疫苗、做好出行和聚会中的防护细节,出现症状及时科学应对,就能既享受假期的快乐,又避开流感带来的健康风险,安稳度过这个秋冬。
宣传中心、疾控处联合出品
上一篇:允许和接纳是人生的顶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