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鸡蛋,尤其是蛋黄,因为胆固醇含量高,被许多人打入了“冷宫”。
但现代营养科学已经翻案了,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吃下去的胆固醇,不会直接变成血液里的胆固醇。
鸡蛋的胆固醇
身体本身就会合成大部分所需的胆固醇,吃进去的只占一小部分。
当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变多时,身体就会自动减少产量,努力维持血液中胆固醇的稳定。
只要你的代谢系统运转正常,每天吃个鸡蛋,身体完全能从容应对。
有人可能会想,吃一个没事,那吃很多个呢?
还真的有人做了这样“疯狂”的尝试,一位国外的医学研究者为了挑战传统观念,拿自己做了个实验,连续一个月,每天吃24个鸡蛋。
结果一个月后,他的“坏胆固醇”水平不但没升高,还明显下降了。
这个极端案例当然不是让我们去模仿(一天24个蛋,想想都噎得慌),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血液中的胆固醇,不能划等号。
哈佛医学博士尼克 · 诺维茨 拿自己做了个试验
我们的整体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对胆固醇的影响比单独地吃几个鸡蛋要大得多。
研究发现,肠道在感受到大量胆固醇入侵时,会分泌一种物质告诉肝脏“原料够了”,实现神奇的自我调节。
而且,近年来的多项大型研究纷纷为鸡蛋“评功摆好”。
一项针对社区老年人的长期研究发现,每周吃1-6个鸡蛋的人,与完全不吃的人相比,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能降低近三成!
鸡蛋里的卵磷脂能把胆固醇乳化成细小颗粒,防止它在血管壁上沉积,保护我们的心血管。
还有研究指出,每周规律吃5个或更多鸡蛋,有助于显著降低患上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降幅可达28%和32%之多。
鸡蛋提供的优质蛋白和脂肪能带来持久的饱腹感,帮助我们稳定血糖,避免暴饮暴食。
一天吃几个
虽说鸡蛋好处多多,但不能把它当饭吃,平衡与多样,才是健康饮食的王道。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一个完整的鸡蛋,是性价比最高的。
既完美满足了推荐摄入量,又能轻松享受它带来的全部健康益处。
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学生、孕产妇、健身增肌的朋友,或是大病初愈需要补充营养的人,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更大。
在饮食清淡的基础上,每天吃2-3个鸡蛋,是补充优质蛋白的绝佳方式。
这3类人少吃
任何食物都不是万能的,以下三类朋友就需要特别留神:
1. 高血脂人群
严格控量,每天不超过1个,或隔天吃一个。
这类人群的脂代谢系统本身已经有些“失灵”,对食物胆固醇的调节能力变差。
权威指南建议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应控制在200毫克以内。
一个蛋黄就差不多是这个量了。
吃鸡蛋时需要“精打细算”,如果当天吃了肉类、海鲜,那么鸡蛋的量就要相应减少,比如只吃半个,或者舍弃一部分蛋黄。
2. 肝功能严重受损者
务必遵医嘱,严重时常需严格限制。
普通的肝病患者吃鸡蛋补蛋白是好事,但对于肝硬化晚期等肝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肝脏处理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的能力急剧下降。
此时如果摄入过多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可能导致“氨”中毒,引发肝性脑病,出现神志模糊甚至昏迷,非常危险。
3. 正在发烧的人
发烧期间最好暂停,发烧时我们的身体就像在打一场硬仗,消化功能会暂时减弱。
鸡蛋富含的蛋白质和脂肪比较难消化,会增加肠胃负担。
而且,消化蛋白质本身会产生大量额外热量,这无异于给发烧的身体“火上浇油”,可能让体温升得更高,不利于康复。
小小一颗鸡蛋,教会我们一个朴素的健康真理:不必对单一食物过度恐惧,也切勿盲目过量。
对于绝大多数人,每天一个鸡蛋,是给身体的一份简单而美好的营养馈赠。
对于特殊人群,需要多倾听身体的声音,遵从专业的指导。
希望下次当你剥开一颗光滑的水煮蛋时,心中不再有疑虑,只有享受美味的坦然和获取营养的喜悦。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3] 《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
[4] 中国食品安全报. 《食安科普丨每天吃多少鸡蛋更健康?不同人群食用量不同,注意合理搭配》. 2024.
[5] 科普中国. 《几块钱和几十块钱的鸡蛋,究竟有什么区别?红皮的更有营养?这些"内幕"藏不住了》.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