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就是单位体检,怎么会查出癌?”
46岁的黄女士直到确诊那天都无法接受结果——甲状腺癌,且为晚期。
医生问她:“你最近是不是有过声音嘶哑,或者脖子感觉不舒服?”
她摇摇头,“就是偶尔觉得脖子有点胀,以为是落枕,没在意。”
事实上,这种“不痛不痒”的癌,才最可怕。
近年来,甲状腺癌被称为“最温和的癌症”,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癌症之一。不少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进入中晚期。
而医生们发现——它并非毫无预兆,只是很多人忽略了脖子给出的信号。
尤其是下面这5个迹象,早出现,早筛查,早处理,早安心。
你的脖子,还好吗?
脖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到底能不能忽视?
甲状腺癌早期的“沉默”并不等于“没有信号”。
多数患者在确诊前,都出现过类似的不适,只是症状轻微、无痛、进展缓慢,让人误以为是普通疲劳或“上火”。
但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统计:
68%的中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在确诊前至少出现过一种可识别性体征,平均持续时间超过4个月。
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更敏感地捕捉这些身体提示,就可能大幅提高早诊率、降低恶化风险。
那么,哪些信号值得特别警惕?
坚持关注颈部变化,半年内可能出现这5个迹象,值得早筛查
脖子上有无痛性肿块或“结节”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早期表现。
多数甲状腺癌早期以单侧、无痛性、逐渐变大的结节形式出现,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偶有活动性差。
尤其是中年女性、曾有甲状腺疾病或家族史者,出现此类结节需及时就医筛查。
声音变哑,且持续超过两周
很多人以为声音沙哑是“说多了”或“感冒后遗症”,却不知道:
甲状腺位于喉部前方,与喉返神经相邻,癌变后可能压迫神经,引发声音改变。
若非剧烈用嗓、无明显感染因素的持续性沙哑,建议立即查甲状腺B超。
吞咽或呼吸时感到“卡卡的”
正常情况下吞咽食物、喝水不应感到异物感。
若近期出现咽下不适、气流受限,尤其在颈部伴随肿块压迫感,应警惕肿瘤体积已逐渐增大,或已影响周围组织。
颈部、下颌或耳后出现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癌晚期常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若颈部淋巴结突然肿大且无炎症病史,需排查是否存在原发病灶。
尤其是位置对称、质地偏硬、不易推动的淋巴结,更要引起注意。
脖子外观不对称、触感异常
当你照镜子或无意触摸时,发现脖子一侧微微鼓起、线条不对称或按压有结节感,这也是早期警示之一。
尤其是体型瘦、颈部脂肪少的群体,更容易通过自查发现异常变化。
建议这样做,这3招帮助你“及时发现+安心排查”
定期做颈部B超,35岁后每年一次为宜
甲状腺B超是发现早期癌变最便捷有效的方式。
中国抗癌协会建议: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B超筛查。
对于曾患甲状腺结节或家族有甲癌病史者,应每半年复查一次。
日常进行“3指颈部自检法”
站在镜前,抬头、喝水、轻触脖子,观察是否出现以下异常:
如出现上述任一异常,建议尽快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
避免过度碘摄入,调整饮食结构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但碘摄入过量或不足都可能诱发甲状腺疾病。
建议少吃海带、紫菜、盐焗类海产品等高碘食物,特别是有甲状腺结节基础的人群,应遵医嘱摄碘。
每日烹调用加碘盐即可满足基本需求,无需额外补充。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甲状腺癌虽为“低度恶性癌”,但若未及时发现,依然可能出现淋巴转移、气管压迫等严重后果。
而“早发现、早治疗”几乎可以让大多数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机会。
别忽略了你的脖子,它从不会无声地“喊救命”。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自查与筛查中。
今天开始,不妨站在镜子前,认真看看自己的脖子:它,有没有在偷偷提醒你?
当然,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仅提供健康科普建议,是否适合您,还请结合医生专业判断。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中华肿瘤杂志》:甲状腺癌早期临床表现分析
《甲状腺疾病筛查与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分析报告》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