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者为了心血管健康,严格管住嘴、迈开腿,把“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稳压在达标线以下,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
然而,心梗、脑梗这些意外有时还是会不期而至。
这是为什么呢?
斑块怕的不是堵,而是“破”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里长出了像“粥”一样的斑块,这个过程很慢,可能几十年。
面对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怕的不是血管被堵得多窄,是这个斑块突然破裂。
斑块像一个包裹着胆固醇的“饺子”,如果这个饺子皮薄馅儿大,就极其容易破。
一旦破裂,立刻会触发血液的凝血机制,形成血栓,瞬间堵死血管,造成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不仅是降低坏胆固醇,更是要稳定斑块,防止它破裂。
两大“隐形杀手”
一项于2025年7月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卒中》上的重磅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这项研究深入分析了354名接受颈动脉手术患者的斑块样本,结果显示:
在所有斑块中,高达45.2% 是容易破裂的不稳定斑块。
研究首先确认,“坏胆固醇”(LDL-C)升高,仍是斑块不稳定的“头号元凶”,让风险增加了2.38倍。
但当“坏胆固醇”与其他血脂异常同时发生时,风险会呈爆炸式增长:
这说明如果只盯着“坏胆固醇”,忽略了另外这两个指标,血管可能依然危机四伏。
残余胆固醇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其实就藏在化验单里。
残余胆固醇 = 总胆固醇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
研究明确指出,90%的残余胆固醇升高者,都伴有甘油三酯升高,它们俩是“形影不离”的坏搭档。
甘油三酯大家更熟悉,就是从食物中吃进去的脂肪在身体里的主要储存形式。
本身不直接构成斑块,但它是“残余胆固醇”的核心原料。
此外,高甘油三酯还会让血液变得“黏稠”,增加血栓风险。
这两类人风险更大
这项研究还有一个关键发现,不同的人,受这两种“杀手”的危害程度截然不同。
第一类:7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
数据显示,对70岁以下的朋友,如果“坏胆固醇”和残余胆固醇/甘油三酯同时升高,斑块不稳定风险会飙升近10倍.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样情况风险增加幅度较小。
研究解释,老年人的斑块常常已经变得纤维化、钙化,不易破裂。
中青年人的斑块正处在活跃期,里面充满了脂质和炎症细胞,对血脂波动非常敏感,更容易被引爆。
第二类: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研究发现,女性,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合并多种血脂异常时,斑块不稳定风险增加了10.18倍,高于男性的8.9倍。
主要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断崖式下跌有关,雌激素本是心血管的“保护伞”,能帮助调节血脂、抗炎。
失去这层保护后,血脂紊乱对血管的打击会显得尤为猛烈。
除了这两个,还有两个帮凶
在控制心血管上,还需要警惕另外两个帮凶。
1. 脂蛋白(a)
脂蛋白(a)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指标,饮食运动的影响微乎其微,抽血查一次就知道终生水平。
结构类似“坏胆固醇”,但更易引起血栓。
目前没有特效药,对于指标高的人,当前最好的办法是更严格地控制血压、血糖,把“坏胆固醇”压得更低(例如从<1.8 mmol/L降到<1.4 mmol/L),来抵消带来的固有风险。
2. 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是身体代谢产生的一种“毒素”,水平升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尤其与脑卒中(中风)关系密切。
与高血压协同作恶时,危害更大。
但可以被纠正,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常常是因为缺乏叶酸(维生素B9)、维生素B12、B6和B2。
通过多吃绿叶蔬菜、豆类和全谷物,或在专业指导下补充这类维生素,就能有效降低。
全面守护
下次体检,别只看“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要看血脂五项,计算残余胆固醇,同时主动了解脂蛋白(a) 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严格限制甜食、糖饮、油炸食品和精米白面,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特别是富含Omega-3的深海鱼。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
年龄超过40岁,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绝经或家族史的朋友,建议定期做颈动脉超声,直观查看斑块是否稳定。
守护心血管健康,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持久战。
要求我们不仅盯住“坏胆固醇”,更要警惕残余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
特别是中青年朋友和绝经后女性,更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23).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卒中学会.(2022). 卒中风险管理指南. 《中国卒中杂志》.
王拥军, 等. (2021). 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中华高血压杂志》.
李勇, 等. (2020).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及管理策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