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孝道,我就会愤怒。” 这几天,有着不少粉丝的国内某精神分析师曾某某的这句断言,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他将孝道定义为 “肛欲期的控制逻辑”,称其是 “无耻的通行证”“对老人的恶行催眠”,这类充满情绪张力的表述,精准戳中了部分人对家庭关系的困惑,却也暴露了心理行业中存在的一种危险倾向 —— 用极端观点制造焦虑,用专业术语包装恐慌,而非脚踏实地解决问题。
心理科普与咨询的核心价值,本是帮人厘清困惑、修复关系,但现实中,不少 “大师” 却在走相反的路。曾某某的言论正是典型:他用精神分析的单一理论框架,将复杂的文化伦理议题简化为 “权力斗争”,把部分家庭中存在的 “畸形孝行” 泛化为孝道的本质。这种解读看似深刻,实则是对文化的片面切割 —— 传统孝道中 “赡养、敬养、安养、卒养” 所蕴含的情感责任与人文关怀,被完全屏蔽;现实中多数家庭基于爱与尊重的亲子互动,被强行套上 “控制与被控制” 的标签。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言论往往暗含 “焦虑生意” 的逻辑。在曾某某的文章末尾,赫然附着其付费音频课的推广信息,宣称能 “解锁心理困局”“剖析家庭关系相处之道”。当 “大师” 用 “潜意识诅咒”“人格停滞” 等话术放大读者的家庭焦虑,再用高价课程作为 “解药” 时,专业助人已异化为商业收割。这种模式与心理咨询伦理中 “避免利用来访者焦虑谋利” 的准则,显然背道而驰。
真正的心理助人者,从来不会用极端观点制造对立。北京某社区心理咨询师李静的实践颇具启发:一位母亲因儿子逃学焦虑万分,此前被 “大师” 诊断为 “祖先创伤未愈合”,花了数万元仍无改善。李静没有使用任何玄奥理论,只是陪着来访者梳理具体事件 —— 孩子逃学前曾被母亲当众责骂,拒绝沟通时总被回应 “我都是为你好”。她教来访者用非暴力沟通表达需求,建议共同制定家庭心愿清单,两周后便迎来了母子间的真诚对话。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脚踏实地的助人者聚焦 “问题解决”,而 “焦虑制造师” 专注 “概念轰炸”。前者会像陪人走夜路的同行者,不用喊口号说天亮,只在需要时递上支撑;后者却像站在悬崖边的喊话人,先用 “你要掉下去了” 制造恐慌,再兜售自己的 “救命绳”。
辨别二者其实并不难。专业的心理服务永远带着 “克制与务实” 的印记:他们不会用 “必须”“绝对”“原罪” 等极端词汇,而是承认人性与关系的复杂性;不会回避自身理论的局限 —— 正如曾某某自己也坦言,精神分析 “给不出改变现状的好答案”,而真正的助人者会主动整合认知行为疗法等实证有效的方法;更不会用 “阻抗”“潜意识防御” 等说法打压质疑,而是尊重来访者的真实感受。
精神分析曾经为心理学发展开辟新境,但其还原论倾向和缺乏实证支持的局限性,早已在学界有清醒正视。当行业从业者将这类理论绝对化,用其解构文化、制造对立时,不仅会误导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更可能撕裂本可修复的家庭关系。就像有读者看完曾某某的文章后,对一直关爱自己的父母产生莫名排斥,反而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
心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来不需要 “愤怒的大师”,而是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践行者。他们或许不会制造爆款言论,不会用术语包装焦虑,但会认真倾听每一个困惑,用可操作的方法帮人走出困境;他们尊重文化传统的多元性,理解家庭关系的复杂性,知道最好的咨询不是 “颠覆认知”,而是 “点亮微光”—— 就像在雨天陪人慢慢走,等对方自己看见晴天。
当心理服务回归 “助人” 本质,当从业者守住 “务实” 底线,那些被焦虑裹挟的人才能真正被拉回生活本身。这,才是心理行业最该有的样子。
毕竟,流量为王不等于“无底线为王”。
精神分析更绝对不等于“精神分裂”。
(本文由AI辅助创作,原创发布于科普中国、全员心理关爱公众号,作者李学茹。插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