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乳腺癌患者Joy的母亲被确诊后,她做出了一个令医生难以理解的决定:拒绝接受任何治疗。这个发生在2000年代初期的案例,折射出一个长期存在的医疗困境:当患者的意愿与医生的专业判断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平衡?
在临床实践中,癌症患者拒绝治疗并非罕见。有研究显示,约有10%-20%的癌症患者会在某个阶段拒绝或中断治疗。这种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
为什么癌症患者会拒绝治疗?
首先是对副作用的恐惧。化疗可能带来的恶心、脱发、疲劳等副作用,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其次,一些患者对医疗系统缺乏信任,这种不信任可能源于过往的负面就医经历,或是对医疗体系的误解。
个人价值观和生活质量的考量也是重要因素。有些患者认为,相比延长生命,维持当下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此外,高额的治疗费用、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决策。
医生应该如何应对?
肿瘤科医生萨姆尤克塔·穆兰吉指出:「面对拒绝治疗的患者,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无知的。他们可能只是基于不同的考量做出决策。当医生在谈论生存期和治愈率时,患者可能更关注副作用和生活质量。」
现代医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生需要从命令式的沟通转向对话式的交流,理解患者的顾虑,寻找可能的替代方案。例如,当标准治疗方案被拒绝时,可以考虑调整治疗强度,或采用副作用较小的替代疗法。
构建新型医患关系
建立互信是关键。医生需要:
1.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
2. 倾听患者的担忧,理解其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3. 采用共同决策模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4. 在保持专业建议的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决策空间
当然,医生也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帮助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这包括澄清误解、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分享其他患者的治疗经验。
在尊重患者自主权的同时,医疗工作者仍需坚持专业立场。关键是找到平衡点:既不强制干预,又不放弃专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患双方的良性互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注: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