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此时,露水已寒,即将凝结,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
深秋的序曲,敛藏的起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寒露时节,秋金当令,其气为燥。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凉燥之气愈发明显,最易伤及肺脏。而中医认为,“肺主气,朝百脉,与大肠相表里”,且“肺为水之上源”。肺脏受邪,会导致口咽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常见问题,因此,寒露养生的核心在于“养收”,即滋养肺阴,收敛阳气,为冬藏做好准备。
内外兼修,安然度秋
1. 食疗润燥,滋阴润肺
饮食上应遵循“滋阴润肺,少辛增酸”的原则。宜多食柔软、汁液丰富的食物,如芝麻、核桃、银耳、百合、山药、莲藕、雪梨等。可常备以下几款食疗方:
★寒露时节推荐饮食 ★
百合雪梨羹
【材料】雪梨1个(切块)、干百合10g、冰糖少许。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尤其适合秋燥引起的干咳、心烦失眠。
★寒露时节推荐饮食 ★
莲子百合木瓜汤
【材料】莲子30g、百合15g,木瓜、牛奶适量,冰糖少许。
【做法】莲子泡发去芯,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用文火煮半小时,放入牛奶和木瓜,最后放入百合、冰糖。
【功效】养心安神、和胃补脾、润肺止咳。
2. 起居有常,避寒就温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后,尤其要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用温经通络的中药如艾叶等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睡眠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规律,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晚添衣,但不宜过快过厚,以“不感寒”为度,给身体一个适应寒冷的过程。
3. 舒缓运动,不宜大汗
秋季运动宜选择温和舒缓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出汗为最佳状态。过度出汗会耗伤人体的津液和阳气,违背了秋“收”的养生原则。
4. 情志安宁,远离悲秋
秋日草枯叶落,人易产生凄凉、忧郁的“悲秋”情绪。女性尤需注意调摄情志,保持内心宁静。可多登高望远,观赏秋景,以排解不良情绪。
妇科特色,调理妙招
1. 传统导引:揉按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脾、肝、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被誉为“妇科要穴”。
★寒露时节穴位养生 ★
三阴交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约四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
【方法】每日用拇指指腹按揉两侧三阴交穴各3-5分钟,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
【功效】长期坚持,有助于调理月经。
2. 穴位按摩:滋水润燥按“两泉”
★寒露时节穴位养生 ★
照海穴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属肾经,是滋肾阴、降虚火的要穴。
★寒露时节穴位养生 ★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乃是肾经的首穴。
【方法】每穴可按揉3-5分钟,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每日1-2次。
【功效】可滋阴益肾,改善睡眠质量。
寒露,是自然的提醒,也是养生的契机。希望这份节气养护指南,能助您安然度秋,为冬日收藏一份满满的健康元气。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通用健康科普,具体个体情况存在差异,如有不适或需进行具体治疗,请及时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