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云南大理喜洲古镇那片曾经刷爆社交媒体的金色稻田,如今伤痕累累——成熟稻谷被大面积踩倒,泥土中深深浅浅的脚印让原本丰收的景象变得一片狼藉。这片约三千亩的网红稻田,如今成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重灾区”。
稻浪之殇:数十平方米稻田遭踩踏
位于喜洲古镇的这片稻田曾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秋风拂过,稻浪翻滚,远方白族民居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正是这般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然而,国庆期间,这片美丽的稻田遭遇了一场“劫难”。现场画面显示,稻田中央被踩出一条条“小路”,成熟稻谷成片倒伏,一些地方甚至被踩出裸露的空地,倒伏面积达数十平方米。
“之前看到很多人坐在田埂上拍照,后来就有人走进稻田里面拍,最后越来越多的人跟着进去。”当地村民无奈表示,“稻子都快成熟了,这么一踩,收成肯定受影响。”
管理困境:田埂与巡视难以抵挡游客潮
喜洲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稻田周围确实设置了田埂,并有城管队员日常巡视,但由于游客数量过多,管理效果有限。
“我们设立了提示牌,也有工作人员不断提醒,但还是防不住有些游客直接跨过田埂进入稻田。”一位城管队员表示,“尤其是节假日,游客蜂拥而至,我们人手根本不够。”
这种“破窗效应”在旅游景点屡见不鲜——一旦有人开了先例,后来者便纷纷效仿,最终导致不文明行为泛滥。
网红景点的两难:知名度与承载力的博弈
喜洲稻田的遭遇折射出当前众多网红景点面临的共同困境。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地方可能因为一段视频、一张照片而迅速走红,随之而来的是客流量的激增,远远超出当地的接待能力。
“我们很高兴喜洲能被大家喜欢,但也希望游客能够尊重当地的农作物和农民劳动。”一位当地居民表示,“稻田不是游乐场,而是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
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青海茶卡盐湖变成“垃圾场”、敦煌雅丹地貌遭刻字、油菜花田被踩踏……每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走红,几乎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思考:网红经济下的旅游伦理何去何从
面对这片被踩踏的稻田,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追求“出片”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平衡游客体验与景观保护?
对于管理者而言,仅靠提示和巡视已不足以应对大规模客流。或许需要采取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规划游览路线、实施预约限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同时考虑通过设置专用拍照区域等方式疏导游客需求。
对于游客而言,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行为。真正的旅行不仅仅是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而是尊重当地文化和劳动成果,做到“除了回忆,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
对于社交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推广美景的同时,倡导文明旅游理念,而非仅仅追求视觉冲击和流量。
结语
喜洲的稻浪本该是秋风中最美的风景,如今却留下了无数脚印。这些脚印不仅踩倒了成熟的稻谷,更踩痛了文明旅游的底线。
在被踩踏的稻田里,倒下的不仅是金黄的稻谷,还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希望喜洲稻田的遭遇能够成为一个警示,让更多人意识到:最美的风景,需要我们用文明的行为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