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可能会经历头痛。头痛,疼起来真要命!然而,这个备受折磨的疾病,并不受人们的重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未将它放在心上,总以为“歇歇就好”“挺一挺就过去了”。但头痛并不能一味的“忍”!怎么才能快速缓解根治?
头痛的种类其实挺多的。不同种类的头痛,疼痛偏向的部位不同,感受不同,原因也不同。
1、头部一侧疼痛——偏头痛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头痛之一。
位置:好发头部一侧,大多数以头额部、颞部、两边太阳穴为主。
感受:疼痛为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发作时常伴畏光、恶心、呕吐等不适。
2、眉弓上方疼痛——紧张性头痛
多由压力、疲劳、姿势不良引起,35-40岁年龄高发。
位置:可为双侧眉弓上方、颈项部及双侧枕部(后脑勺)
感受:头部两侧有紧束、胀满感、紧箍感、钝痛感、无搏动性,也可感觉头肩部沉重。疼痛程度为轻度至中度。持续时间不长。
3、单册眼眶——丛集性头痛
发作期间,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安,甚至有些患者会通过击打头部来试图缓解疼痛。
位置: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的一种,位置多为单侧眼眶、眶上、眼球后及太阳穴处
感受:眼周剧烈刺痛,痛感通常成群出现,密集的非搏动性剧烈疼痛。尖锐、爆炸样疼痛。疼痛的丛集期可持续2周~3个月。
4、单侧或双侧枕部——颈源性头痛
当进行颈部活动,如旋转、低头,长时间固定姿势,如伏案时,疼痛加重可能是颈源性头痛。
位置:单侧枕部或额颞部钝痛(偶见双侧),常放射至头顶、眼眶。
感受:钝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
5、额部和颞部——冷刺激头痛
这种头痛多由于暴露在寒冷空气中或摄入冰食而引起的头痛。冷刺激头痛会影响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位置:额部和颞部。
感受:头痛持续时间很短。
头痛的类型并不止这么多,还有高血压性头痛、牙源性头痛、脱水性头痛、窦性头痛、药物反弹性头痛等。一般来说,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六淫外袭、内伤七情、脏腑失调,皆可导致其疼痛。
头痛这一病名的首次提出是在《黄帝内经》,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其病机主要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自古以来,川芎常被誉为“治头痛之圣药”,中医典籍记载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
放在现代“头痛”病的视角下,川芎可用于外感、内伤诸头痛的辨证施治。
川芎辛散而走窜,入肝、胆、心包经,长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既可“祛风止痛”,又能“活血化瘀”,适配多种常见头痛亚型(外感风寒风热、气滞血瘀、瘀阻络脉等)。
中医将头痛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头痛和血瘀头痛等类型,川芎针对性强,能“上行头目”,直达病所。例如,在风寒头痛中,川芎与防风、羌活等配伍,能祛散风邪,止痛迅速;而在血瘀型头痛中,它活血化瘀的效果尤为突出。
经典方剂如川芎茶调散是治疗头痛的代表。该方是在前人单用川芎治头痛基础上的复方运用,而后世许多治头痛的方剂,大多又在此方基础上衍化而成。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用川芎、薄荷、荆芥、羌活、白芷、甘草、防风、细辛,共研细末。每服,茶水调服,亦可水煎服。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鼻塞目眩,舌苔薄白,脉浮滑者。本方证乃因风邪外袭,上犯头目,阻遏清阳所致,故方中用川芎、白芷、羌活疏风止痛,其中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尤能上行头目,以祛风止痛,为方中主药。余药为疏散上部风邪之品,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本方辛温香燥,是治疗风寒头痛、头风头痛的常用方。
王某,女,33岁。
主诉:反复发作头痛5年。
现病史:患者近5年来反复发作头痛,伴有头晕,多因受凉或吹冷风后发作,左侧或右侧甚则两侧同时头痛,每月均有发作,需要服用洛芬待因缓释片、氢溴酸樟柳碱片可缓解;进冷食后易胃胀,纳可,二便调。月经量正常,周期及经期正常,无血块。舌暗红,苔腻微黄,有齿痕,脉沉滑细数。
中医诊断:偏头痛(风邪上扰,痰湿阻络证)
治法处方:疏风解表,通络止痛,川芎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川芎20克、防风10克、白芷15克、藁本片10克、薄荷12克 后下、醋延胡索15克、法半夏15克、天麻15克、麸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炒僵蚕12克、全蝎6克。共7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 一次用量:200ml。
二诊:服用中药4剂便头痛消失,至今近3月未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