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比癌症更可怕!无声杀手25年夺走3900万命,70岁以上死亡率飙70%
创始人
2025-10-11 20:14:43
0

一场比癌症更具毁灭性的全球健康危机,正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蔓延。

它不像突发疫情那样来势汹汹,却以一种更为隐蔽和持久的方式,侵蚀着现代医学的根基。

根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去年九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其预测结果令人不寒而栗,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 一种被称为抗菌素耐药性(AMR)的现象,将直接导致3900万人失去生命。

这个数可比不少咱们常听说的癌症(死亡数)都高了,更吓人的是,要是换成7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AMR丢了性命的风险,居然能涨差不多七成,这幅度也太吓人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回顾历史数据,在1990年至2021年间,每年因此丧生的人数已从约100万悄然增长,而模型推演显示, 到2050年,这个年度死亡数字可能攀升至近200万。

这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威胁,而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一场由我们自己不当行为催生的“慢性灾难”。

从餐桌到病房

这场危机,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副产品,尤其是人类对肉类的巨大需求,正在悄悄制造出一个看不见的威胁。

自1961年以来, 全球肉类产量增长了4倍,而 在亚洲,这个数字高达15倍,大家都希望吃到便宜的肉,于是养殖业拼命扩大规模。

可问题是地方就那么点儿,动物又挤得满满当当,这下子生病的风险一下子就上去了,为了别让病菌大范围扩散、动物集体染病,抗生素就成了最省事的“定心丸”用上它,心里好歹能踏实点。

结果全球卖出的抗生素中, 竟然有73%都被用于养殖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抗菌药根本不是给人用的,而是喂给动物吃的。

我们的农场,成了细菌最理想的“演化实验室”,在这种环境下,普通细菌被药物长期刺激,就容易变异、进化,最终变成对药物免疫的“超级细菌”。

这些细菌不会乖乖待在农场里,它们可能通过肉类、空气、水源甚至农产品进入人类社会,一旦传播开,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 “鲍曼不动杆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头号危险病原体之一,经常在医院扩散,能引发肺炎、败血症等致命感染。

在中国有些地方,这种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特别高 ,能达到70%到80%,要知道这药可是对抗细菌的“最后防线”,这么高的耐药率意味医生手里最管用的“杀手锏”,碰到这种细菌,几乎没啥用了。

可怕的是,这种滥用不仅发生在农场里,也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感冒发烧就随便吃点抗生素,觉得 “反正吃了没坏处”,好一点就停药,或者自己加量减量。

但是这种看似小事的行为,其实和农场里的滥用没区别,我们在用药时的侥幸心理,正一点点“筛选”出更强、更顽固的细菌。

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再到几乎无药可治的“泛耐药”,细菌的进化速度令人震惊,说到底,这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我们为了方便、为了便宜,正在把生存威胁端上了自己的餐桌。

为什么没人愿意造新抗生素

面对越来越强的细菌,人类理应加紧研制新药,但现实恰恰相反,新抗生素越来越少,全世界目前在研的抗菌药物大约只有90种,其中真正有创新、能对抗关键耐药菌的,只有15种,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减少。

而这问题出在“钱”上,开发一款新型抗生素的成本极高,从实验室到上市要经过十几年、烧掉上亿美元。

但抗生素的特点是“少用为妙”,医生被要求尽量不用新药,以延缓耐药性,也就是说,一种药花了十几年研发出来,结果被当作“最后的秘密武器”锁进保险柜,只有老药都失效时才能用。

这对公共卫生来说是正确的策略,但对制药公司来说简直是“赔本生意”,新抗生素的处方量少,使用周期短(通常只吃几天), 利润远不如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比如降压药或糖尿病药。

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它们必须考虑商业回报,于是,大公司纷纷撤出抗生素研发领域,转去研究更赚钱的药。

而这个领域的创新任务,几乎全落在小型生物科技企业身上,这些小公司有热情、有创意,却没钱,资金链一断,项目就得夭折。

目前,全球九成以上的新型抗菌药都出自这些“小作坊式”研发团队,很多项目还没来得及进入临床试验,就因为没钱而被迫停止,抗菌药创新链变得极其脆弱。

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细菌越来越强,药物越来越少,我们像在打一场“消耗战”,敌人在不断升级,而我们却停滞不前,照这样的趋势下去,人类可能重新回到“轻伤致命”的时代。

科技突围与系统防线

尽管形势严峻,但希望并没有完全消失,科技正在努力帮我们寻找新的出路,比如人工智能正在被用于新药设计, AI可以从上百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潜在抗菌分子,把原本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筛选过程,缩短到几周甚至几天。

还有一条大伙儿特别看好的路,叫“噬菌体疗法”,说直白点,就是用那种专门盯着细菌打的病毒,去把有害细菌给消灭掉。

如今中国已经启动两项国家级重点项目研究噬菌体,并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相关临床会议,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把实验室成果推向临床实践。

更可喜的是,一种名为“Xacduro”的新药已经在中国投入临床使用,这是国内首个专门对抗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复方药。

2025年1月15日,全国第一张处方在上海开出, 被认为是中国抗感染治疗进入“精准时代”的标志。

可这些突破还远远不够,再强的药也挡不住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连基本的抗生素都难以获得,更别说昂贵的新药。

诊断能力落后、医疗资源短缺,让这些地区成为耐药菌滋生和扩散的“温床”,只要全球防线有一个薄弱环节,任何国家都可能被拖下水,这就是“木桶效应”。

中国在这事儿上的做法,能看出是通盘考虑过的,特别有系统性,其实早在2022年,国家卫健委就拉着13个部门一起,出台了个《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

这里面明明白白要求了好几件事: 少乱用抗生素,把医院里的感染控制得更严些,盯着耐药菌扩散的动向,还得给老百姓科普这方面的知识,让大家都懂其中的门道。

这是一次从农场到医院、从制度到意识的全面防守,毕竟对抗“超级细菌”,不是一国一地的事,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自救,但唯有全球协作与理性用药,才能筑起坚强的防御,否则,我们终将被自己制造的敌人吞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两... 10月4日,两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沙巴州丝绸美人鱼岛一酒店办理入住后失联,已经4天的时间了,目前为止...
河南中医药大学“青年实干家”实... 为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书院于2025年...
原创 十... 今年的8天长假,国内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下同期新高,不少人都趁着这段时间出门游玩。 从数据来看,国内出...
原创 研... 前言 一个被社会长期忽视的残酷真相,被瑞典研究所无情揭露,父母的精神健康,竟直接决定着子女的生死!...
守护心灵,从「心」开始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主题呼吁全...
假如母爱有分期._第3章 第3章 我外婆家的舅舅和阿姨来找我,劝我回去读书。 他们代替我妈跟我道歉: “我们说过她了,她知道错...
火爆出圈!沿滩区“双节”假期接... 中秋逢国庆 家国共团圆 今年“双节”假期,沿滩区围绕“秋赏沿滩·趣游畅购”主题,打造了多元化新业态、...
设备故障致游客在雨中悬挂半个小... 针对“飞越侏罗纪”项目的设备故障一事,北京环球影城作出回应。 据现代快报报道,游客孟女士称,10月9...
身体虚弱...吃点红参,这样吃... 红参具有补气、滋阴、益血、生津、强心、健胃、镇静等作用,因其火大劲足、功效强,在补虚方面,一般认为红...
原创 日... 街头的小商贩是我们常见的身影,但你可曾想到,有人曾用这个身份掩饰自己,隐匿多年,直到历史的关键时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