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突然出现头晕、手麻的情况,有人觉得是没休息好,有人以为是颈椎出了问题,可往往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心脑血管隐患。今天我们就从大家熟悉的 “习惯标签”“行业暗号” 说起,再对比中西医不同的应对思路,最后教大家怎么通过日常习惯预防,让你轻松读懂心脑血管健康那些事。
一、先搞懂:心脑血管问题的 “习惯标签”
咱们平时聊健康,总爱用一些 “习惯标签” 来形容身体状况,这些标签其实能帮我们快速识别潜在问题。比如提到 “早上起床头晕”,可能是血压波动的信号;说 “握筷子时手突然没劲”,要警惕脑部供血不足;还有 “爬两层楼就心慌气短”,很可能是心脏功能在 “报警”。这些大家口口相传的 “标签”,就像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千万别不当回事。
二、大家常说的 “暗号”,你能听懂几个?
去看病时,偶尔会听到一些 “行业暗号”,其实这些 “暗号” 都对应着具体的健康问题,搞懂它们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自身情况。比如说 “血管有点‘堵’”,不是说血管完全不通,而是指血管里的垃圾(比如血脂、斑块)多了,影响血液流动;说 “循环不太好”,简单说就是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速度变慢了,可能会导致手脚冰凉、头晕等状况;还有 “代谢有点慢”,意味着身体分解脂肪、排出废物的能力下降,容易增加心脑血管负担。
二、中西医应对思路大不同,各有侧重帮你恢复
当出现心脑血管相关状况时,西医和中医的应对思路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帮你恢复健康,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西医:先 “解除麻烦”,再防 “并发症”
西医的核心思路是 “解除梗阻、控制状况、预防并发症”。简单说,就是先找到导致状况的直接原因,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防止病情加重或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有人突发脑梗,西医会先通过检查找到堵塞的血管,用药物或手术尽快打通血管,恢复脑部供血,这就是 “解除梗阻”;之后会用药物控制血压、血脂,避免头晕、肢体无力等状况反复,这是 “控制状况”;还会提醒定期复查,防止出现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二)中医:辨证调理,从根源改善 “体质”
中医则讲究 “辨证调理,改善根本”,不会只盯着某一个状况,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状况、生活习惯等,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调理身体整体状态来恢复健康。比如同样是头晕,中医会分情况:如果是因为 “气血不足”,就会用补气血的方法,让血液能顺畅地输送到头部;如果是 “痰湿阻络”(简单说就是身体里的 “湿气”“垃圾” 太多,堵住了血管),就会用通脉舒络的方式。
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丹红注射液等。
三、做好这 3 点,科学预防心脑血管问题
(一)生活习惯:这 3 件事坚持做,血管更健康
l 每天动一动,别久坐:久坐会让血液流动变慢,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建议每坐 1 小时就站起来活动 5 分钟,比如散步、拉伸;每周可以做 3-4 次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打太极,每次 30 分钟左右,能帮身体 “加速” 血液循环。
l 少熬夜,保证睡眠:熬夜会让血压、血脂波动,还会影响身体代谢,建议每天晚上 11 点前睡觉,保证 7-8 小时睡眠,让血管和身体有足够的时间 “休息”。
l 学会 “减压”,别太焦虑:长期焦虑、紧张会让血管一直处于 “紧绷” 状态,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平时可以通过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养花种草等方式放松心情。
(二)饮食调理:记住 “3 多 3 少”,吃对不踩雷
l 多吃 “清血管” 的食物:比如芹菜、菠菜等绿叶蔬菜,能帮身体排出废物;还有苹果、蓝莓等水果,富含维生素,对血管好;每周可以吃 2-3 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能补充优质蛋白。
l 少吃 “伤血管” 的食物:像油炸食品、肥肉,脂肪含量高,容易在血管里形成斑块;还有腌制食品、咸菜,含盐量高,会增加血压负担;含糖量高的饮料、甜点也要少喝,避免代谢变慢。
l 吃饭有 “讲究”: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好,别暴饮暴食,减轻肠胃和血管的负担;做饭时尽量用蒸、煮、炖的方式,少用煎、炸,减少油脂摄入。
(三)定期检查:这几项不能少
不管有没有状况,建议 40 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心脑血管相关检查,比如血压、血脂、血糖检测,能及时发现血压高、血脂高等问题;还有颈动脉超声,能看看血管里有没有斑块;如果有头晕、手麻等状况,还可以做头部 CT 或核磁共振,排查脑部供血情况。
就像刘阿姨,每年都坚持体检,去年体检发现血脂有点高,让她调整饮食、多运动,使用药物支持,如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来帮助清理血管,今年复查血脂就恢复正常了,避免了血管堵塞的风险。
心脑血管健康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读懂 “习惯标签”“行业暗号”,到了解中西医不同的应对思路,再到做好日常预防,只要我们多关注、多行动,就能远离心脑血管问题,拥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