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篇写南非纳马夸兰野生多肉的文章,越看越感慨——原来自然和生活,真的有说不完的共通点。
纳马夸兰那地方,我查过,在南非西北角,说是沙漠吧,可偏偏藏着近3000种植物,其中1000种别处根本找不着。
旱季时,那些多肉就跟约好了似的,缩成小肉球“装死”,把水分和养分全囤在叶子里;一到雨季(8、9月),立马支棱起来,开得漫山遍野都是花,连空气里都飘着股倔强劲儿。这哪是植物?简直像极了咱们装修时“穷着穷着就富了”的智慧——小户型塞不下大沙发,就买能折叠的;北阳台光照差,偏挑耐阴的绿萝、蕨类,把有限的空间和预算用在刀刃上。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多肉的“伪装术”。有的长得像石头,有的像鸟粪,为的就是躲过大太阳和动物的啃食。这让我想起家里选装修材料那会,墙面不敢用太跳的颜色,怕看久了腻,最后选了莫兰迪色系当底色,再靠几幅亮色装饰画、几个撞色抱枕提气,看着不花哨,层次感却足得很——和多肉的“变色龙美学”异曲同工。
还有弹簧草,叶子被风一吹就乱蓬蓬的,看着没章法,可往家里一摆,比那些刻意做旧的陶罐、仿古砖自然多了。
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侘寂风,不追求完美,偏要留点“不精致”的痕迹,反而更有生命力。就像纳马夸兰的多肉,没人施肥浇水,全靠自己从雾气里“抢”水分,反而比温室里的更精神。
突然懂了文章里说的“熬过饥馑便是盛宴”。
装修不也一样吗?
为了省点钱,吊顶能简就简,把钱挪去买张好床垫;摆件不追贵的,自己动手做个水泥花盆,既省钱又有成就感。
就像多肉把养分攒在叶片里,咱们把钱花在提升幸福感的细节上,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有时候站在阳台看自己养的多肉,总忍不住想:要是哪天能去纳马夸兰看看就好了——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就想站在那片沙漠里,看看这些“糙汉子”怎么在石头缝里扎根,怎么在旱季“装死”,又怎么在雨季迸发出最热烈的美。毕竟,生活里的好东西,从来都不是靠“硬砸钱”砸出来的,而是像这些多肉一样,在“难”里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