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科的日常忙碌中,一封真挚的感谢信,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田。这封信来自一位82岁高龄患者的老伴,老奶奶颤抖的笔迹里,满载着一个家庭最深的感激与最高的敬意。
然而,老奶奶心里却萦绕着一丝未尽之意:她总觉得,自己笨拙的笔迹和质朴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心中感谢之情,又担心年迈的自己不能表明来意,为此,老太太特意叫上儿子亲自将信送到北京佑安医院的医务处,在医务处办公室内又让儿子反复表达了感激之情。
急诊初遇: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份及时的援手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老爷爷因病情需要来到北京佑安医院急诊。面对陌生的环境,家属心中不免焦虑。就在这时,急诊护士站一位经验丰富、眼神关切的女护士注意到了他们。她没有简单地完成流程,而是用带着急切与关怀的语气询问着病情与发病过程,关切地提醒“生病了需要抓紧时间就医,好好地按疗程治疗。” 这位护士在百忙之中,还抽空为他们下载了“佑安医院服务号”,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便捷挂号。如同亲人般的关爱与提醒,让家属感到无比的温暖与感激。这一个微小的举动,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更传递出北京佑安医院“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温度。
病房守望:一个尽责的团队,一份生命的托付
就诊当天,老爷爷被顺利收入感染与免疫医学科F2病区住院治疗。汪雯主任及房媛大夫为代表的医生团队,不断为这位高龄的胆管癌患者精心设计、调整治疗方案。每一次查房,他们都耐心地向家属解释沟通,用专业与透明赢得了家属的信任。而护理团队,更是将关爱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她们不仅忙于治疗,更时刻关注着如何减轻患者的病痛,在护理的各个关键阶段,反复提醒家属注意事项,预防各种意外的发生。
家属在感谢信中反复表示,在近一个月的住院时光里,F2病房医护团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尤其让患者儿子铭记于心的是,因父亲病情危重,周身水肿,夜间拒绝翻身,导致左侧髋部压出了紫红色的瘀斑,护士长亲自打电话与他进行详细沟通,这个主动负责的电话,让他“特别感动”。还有,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家,耳朵对声音特别敏感,发脾气说输液泵的声音吵的他不能好好好睡觉,护士长了解到情况后,立即给换成了可调节速度的输液器,说:“晚上让护士多去冲几次管就行了,我们辛苦点没关系,但得让老爷爷睡好了,病情才恢复得快。”这些数不胜数的小细节,都让他们“特别特别感动”。
在他和家人看来,许多提醒本可不说,许多细节本可放过,但这里的医护人员,却选择了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最高的赞誉:希望女儿也成为“这样的护士”
老爷爷的儿子动情地表示,家族中有在医疗系统工作的亲戚,自己也曾在其他医疗系统就医,但他从未想到能遇到像佑安这样好的医院,能遇到F2病区这样优秀的医护团队。他的赞誉句句肺腑,言辞恳切。而他所说的一句朴素愿望,则是对这支护理团队的最高褒奖:“希望以后我女儿长大了,也能做一名这样的护士,能回馈社会。” 这句话,超越了所有赞美。它意味着,这里的医护人员用他们的行动,不仅治愈了疾病,抚慰了心灵,更在一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善与美的种子,描绘了未来理想的模样。
这不再仅仅是一封表扬信,这是一个家庭用亲身经历,为北京佑安医院、为感染与免疫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颁发的“精神奖章”。它证明,精湛的医术能治愈疾病,而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尊重,更能温暖整个社会,甚至播种下希望的未来。
笔墨虽轻,情谊千金。老奶奶的一封手写信,是来自患者家庭最真挚的肯定;而她执意要儿子陪她去医务处送感谢信、在院领导面前再次表达感谢,则是这份肯定最郑重的加冕。医术与仁心,正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着医患关系最温暖的篇章。在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与免疫医学科,忙碌的身影依旧,但每一个身影的背后,都闪耀着这样的信念: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护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更是关爱与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