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人教非洲人种水稻,万年荒地变粮仓,农业援助的意义何在?
创始人
2025-10-15 18:48:57
0

非洲,这片横跨赤道的古老大陆,无论是地质景观还是人文历史,都深具魅力。然而,它也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加上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极快,非洲长期面临粮食危机,尤其是当国际粮商介入后,粮食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在这片困境中,却有一个中国青年,勇敢地选择来到非洲的贫困之地,用自己种田的本领,成功地成为了当地的“酋长”。这一切的背后,始于上世纪的中国援非行动。

1960年代,经过万隆会议的讨论和周总理的倡导,“不结盟运动”逐渐成为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外交主张。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决定加强合作,希望共同推动自身发展。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集中在南半球或北半球南部,这一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中国作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发起国,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非洲也成了援助的重点之一。

到了21世纪初,非洲的情况仍然相当艰难。大多数国家基础设施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极低,温饱问题严重。于是,中国政府决定通过农业援助来解决这一问题,派遣大量农业专家前往非洲,帮助当地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王学民,一位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种子专业的学生,当时是崇阳县农场的场长。在国家的号召下,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毅然前往尼日利亚,这个贫穷的非洲国家。

尼日利亚,位于西非的东南部,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虽然人口众多,土地广阔,却依然贫困。贫瘠的土壤和缺乏农业知识,导致许多尼日利亚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王学民决定在尼日利亚种植水稻。水稻是当地人和中国人一样,最为常见的主食。他和他的团队在郊外找到了一块荒地,准备建立水稻农场,并将其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实验基地。

然而,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这片荒地经过长时间的荒废,地势非常不平整,坑坑洼洼,工作团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整平土地,填补凹陷,清除土包。之后,他们用绳索标定,终于将第一批水稻秧苗成功栽下,农场也正式投入了运作。

然而,新的挑战很快又出现了。尼日利亚的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旱季和雨季,但全年高温多雨。这样极端的气候不利于水稻生长,也导致杂草生长异常迅猛,原本已经长势不佳的水稻,在杂草的压迫下几乎无法存活。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地形崎岖,团队原计划使用的大型除草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眼看着数百公顷水稻田被杂草吞噬,王学民意识到,必须根据非洲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独特的种植方式。于是,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亲自进行人工除草,并雇佣当地居民共同参与。

当地人的帮助解决了另一个难题:蚂蚁窝。非洲的蚂蚁窝与国内的蚂蚁巢不同,往往是成堆的土堆,甚至高达两人之高。处理这些蚂蚁窝极为困难,稍有不慎就会被蚂蚁攻击。但当地人毫不畏惧,拿起工具直接铲除蚂蚁窝,为水稻的生长清除了障碍。

此外,王学民团队还根据尼日利亚的特殊环境,研发出一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虽然这种水稻的产量略低于国内的品种,但它适应性强,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顽强生长。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第一批水稻终于成功收获,金黄的稻浪在尼日利亚的土地上荡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当地人前来观赏。尼日利亚的政府官员也对此表示高度赞扬,决定将这种种植模式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尼日利亚人能吃上白米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学民所在的农场成为了一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设了种植课程和农业知识讲座,并经常派遣专业团队前往各地农场提供技术指导。仅仅十多年后,尼日利亚便自主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百万吨粮食的产出,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国外,极大促进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当地的民族首领也为此专程与王学民见面,授予他“荣誉酋长”的称号,这是部落最高的荣誉。

事实上,像王学民一样的中国农业专家并不在少数,他们扎根在布隆迪、莫桑比克、肯尼亚和安哥拉等多个非洲国家,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疑问,既然这些专家在国内可以帮助祖国,为何还要跑到非洲去帮助别人呢?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粮食安全。

现代社会虽然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但全球粮食依然紧缺。与过去不同,现代粮食短缺的根源不再是产量不足,而是商业运作的失衡。全球约80%的粮食贸易被四大粮商掌控,它们通过操控粮食的供应,能人为制造粮食短缺,进而从中牟取暴利。

这些粮商不仅通过限制某国的粮食进口,让饥荒加剧,还通过低价摧毁某国的农业体系,再向其提供高价粮食。在这种经济格局下,粮食成为了利益的工具,许多人因粮食问题而遭遇贫困和饥饿。

中国早已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在这场全球粮食竞争中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应对粮商的巨大影响,因此,中国决定通过技术援助,帮助更多的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特别是对于非洲这些土地广阔、资源丰富,但却长期贫困的国家来说,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能为它们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种植粮食,粮商对粮食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全球粮食市场变得更加公平,为全球人民带来更为合理的粮价。

这场粮食突围战,背后不仅是中国对非洲的无私援助,更是对全球粮食公平的追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你的想法我的方案!北京信誉好的... 在旅游的世界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天马行空”的梦幻之旅,而找到一家靠谱的旅行社,就能将这份幻想变为...
全国首个先导区为何花落龙华?解... 八年前的深圳龙华上空,首批消费级无人机还在测绘地图时划出细碎航迹,那时谁也没料到——这些在半空中笨拙...
广饶西关小镇成功打造中式婚典“... 大众网记者 孙淑娟 东营报道 月满西关,共度国庆,这个假期,广饶西关小镇不仅以一场“兵圣奇谋游”的沉...
原创 宣... 标题:宣扬这几种名气小吃好吃的人,你们说话之前到底尝过吗? 在美食的世界里,每一种小吃都承载着独特...
广西已经变成了你不认识的样子!... 提起广西,你还只想到 “桂林山水甲天下”?曾几何时,作为沿海省份,广西的经济标签是 “边陲” 与 “...
花1.2万元提前锁定2026年...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实习生 龚善美 国庆假期刚结束,已经有人把旅行计划安排到了2026年。 10月...
当观演成为旅行新选择 携程携手...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旅游消费现象显著升温。据携程数据显示,长假期间异地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