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西,你还只想到 “桂林山水甲天下”?曾几何时,作为沿海省份,广西的经济标签是 “边陲” 与 “滞后”,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在沿海经济带中显得后劲不足。但如今,一场科技驱动的蜕变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东盟博览会的舞台上,广西早已不是那个只靠风景 “刷脸” 的省份。
今年东盟博览会上,陈刚书记佩戴的广西制造 AI 眼镜惊艳全网 —— 演讲稿可直接投射显示,这款 “黑科技” 配饰,成了广西 AI 产业实力的最佳名片。这并非孤例,目前南宁中关村已集聚 200 多家 AI 企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产业吸引力持续攀升,截至 2025 年 8 月,新签约 “人工智能 +” 产业项目超 70 个,签约总额突破 330 亿元,科大讯飞、奇安信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在东博会期间,仅 “人工智能 +” 赋能类项目就签约 44 个,金额达 163.56 亿元。
广西 AI 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独特的成本优势与区位红利。依托南宁武鸣区钠电储能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广西工业电价极具竞争力,AI 企业运营成本比广东低 30%。更关键的是,中国 — 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落地,让广西成为面向东盟的 AI 合作枢纽,40 个跨境 AI 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智算中心、跨境数据空间等关键领域,希姆计算等企业更直接将东盟总部设在南宁。从柳州投资 60 多亿打造的 AI 四维监测网渔业基地,到能提供 100P 算力的计算设备,广西正让 “靠科技丰收” 成为现实。
在 AI 产业发力的同时,广西的低空经济已抢先迈出关键步伐。当不少城市还在规划布局时,南宁已启动城市低空航线探索,商务出行、空中摆渡等载人场景逐步落地,甚至配套了量身定制的飞行保险。根据规划,到 2026 年底,广西将培育 200 家以上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建成面向东盟的低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实现 500 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南宁、柳州等城市正加速形成无人机产业制造示范集群。
跨境电商则成为广西链接东盟市场的另一重要抓手。2024 年,广西对东盟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翻倍,其中南宁跨境电商出口占全市对东盟出口比重超 58%,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元。目前全区备案跨境电商企业超 550 家,商品销往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 Lazada、Shopee 等平台,带动超 1000 家中小企业出海,茉莉花、锂电池等特色产品借由 “跨境电商 + 产业带” 模式走红东盟。而东盟连续 25 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3978.2 亿元,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固市场支撑。
从我的观察来看,广西的逆袭绝非偶然,而是 “区位优势 + 政策发力 + 产业创新” 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 “靠天吃饭” 的思维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 “靠科技突围” 的清醒认知。AI 产业构筑核心竞争力,低空经济抢占未来赛道,跨境电商激活市场潜力,三者形成的产业合力,正让广西从沿海经济的 “追随者” 转变为面向东盟的 “领跑者”。随着平陆大运河贯通带来的物流升级,以及能源、算力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广西不仅能追平沿海城市发展步伐,更有望在东盟经济圈中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西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 “落后”,从来都是暂时的标签。找准定位、深耕优势,这片曾以山水闻名的土地,终将以科技之名,书写更耀眼的经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