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晋中市王家大院参观。卫波 严长江摄
10月16日,参观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卫波 严长江摄
第5站
王家大院
品味“三雕”艺术
解密砖石木料间的晋商传奇
这里每一块砖瓦、每一块木头都藏着故事,能把对家族的祈福愿望如此精妙地刻进建筑里,太令人惊叹了。
“我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王家大院背后的故事了!”10月16日,“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活动走进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这座历经300余年修建而成、占地25万平方米的“华夏民居第一宅”,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国际友人们展现了一幅立体的晋商文化长卷。
高家崖建筑群中的乐善堂是这一站驻足品读的核心点。作为王家十七世刑部山东司郎中王汝聪的住宅区,乐善堂的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晋商家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这座院落遵循严谨的四合院布局,单面坡屋顶让雨水顺势流入院内,暗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寓意。
走进乐善堂,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印度尼西亚博主Veldesen Yaputra不时驻足观察、俯身细瞧,时而用手轻触木构纹理,时而拿出手机记录建筑细节。“从现代环保理念来看,王家大院的建材选择与建筑设计,完全契合当代可持续建筑的追求。”他从专业角度出发,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在Veldesen Yaputra看来,山西古建筑普遍采用的木结构,并非单纯的材料选择,而是传统营造技艺中“因地制宜、天人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山西丰富的林木资源为木材取材提供便利,而木结构本身具备的可修复性、可循环性,让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能留存。更重要的是,木材的隔热、透气特性,让院落在炎热夏季能保持凉爽,寒冷冬季可聚拢暖意,完美适配北方气候,实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来自巴基斯坦的太原科技大学留学生Muhammad Imran,则被王家大院堪称“刻在砖木石上的晋商史诗”的“三雕”艺术深深震撼,其中凝瑞居正门对面的“五福临门”照壁尤其让他印象深刻。这面照壁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壁心呈圆形,外围为方形,五只蝙蝠环绕苍劲有力的“寿”字展翅飞翔,外围饰以连绵的万字纹,四角点缀如意祥云松果纹,通过砖雕石雕的细腻技法,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传统五福寓意具象呈现。
“这里每一块砖瓦、每一块木头都藏着故事,能把对家族的祈福愿望如此精妙地刻进建筑里,太令人惊叹了。”Muhammad Imran感慨道,他还发现正堂柱头上的猴子雕刻取“辈辈封侯”之意,走廊转角的仙鹤龟背石雕寄托长寿愿望,这些细节让他真切感受到中式美学的含蓄与深刻。
从乐善堂“惩忿窒欲”的家训雕刻到“五福捧寿”的吉祥纹饰,王家大院如同一座民间雕刻博物馆,完整留存了晋商“以儒铸魂、以商兴业”的文化基因。
正如梁思成先生考察时所记,晋商住宅院落“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足见当年晋商的辉煌与匠心。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探访,让山西大院承载的诚信精神、建筑智慧与审美追求,通过镜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生动纽带。
张馨
第6站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探秘观象台
破译早期“中国”的节气密码
这件玉器竟是四千年前的‘天文尺’,古人已能用如此精准的方式理解自然,这不只是中国的智慧,更是全人类的奇迹。
10月16日,“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活动走进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际体验官和留学生们在这里开启了一场与早期“中国”的跨时空对话,在古老的天文遗迹前感悟石缝与圭尺中的“时间密码”。
在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复原的观象台静静矗立。13根石柱形成12道观测缝,围合出一个中心观测点。“陶寺观象台是中国迄今最早的‘问天’和探索宇宙的天文设施。”讲解员介绍,在特定节气,日出阳光会精准穿过某一道缝隙,直射观测点,形成“缝—日—点”三点一线的天文奇观。例如冬至阳光从第二缝透出,春分与秋分则落在第七缝。陶寺人将一年划分为20个节令,成为后世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源头。
这一发现令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大伟(中文名)深有共鸣。“在山西读书,我对这里节气的精准感受特别深。春分一到,真的能触摸到暖意。以前只觉得是气候,今天在陶寺看到它的源头才明白,原来四千年前,就有人用科学定义了四季。”
而在博物馆展厅中,另一件“天文重器”——黑、绿、红三色相间的圭尺,同样吸引众人驻足。这把看似古朴的玉质圭尺,实则是四千多年前一部精密的“天文计算机”。在夏至、春分、秋分等关键节点,日影的长度会精准地投射在圭尺不同的颜色条带上,如同自然的指针在历法表盘上移动,为当时的农耕社会标定出播种与收获的精确时序。
参访过程中,外籍博主与留学生们的问题不断:“观测误差有多大?”“节气如何指导农耕?”“贵族是否靠天文知识统治?”……巴基斯坦籍学生Saleem Muhammadasim在圭尺前驻足良久:“这件玉器竟是四千年前的‘天文尺’,古人已能用如此精准的方式理解自然,这不只是中国的智慧,更是全人类的奇迹。”
如何将深奥考古转化为生动内容?英国博主Joe Burns选择从“中国最早天文台”切入:“我要讲古人如何‘追逐太阳’,这不酷吗?”来自乌克兰的卡丽娜则关注科技体验:“裸眼3D让人身临其境穿越回陶寺,这种沉浸感太棒了。博物馆不仅是殿堂,更是会讲故事的空间。”
陶寺,这座沉默数千年的黄土城址,正通过这些外国探寻者的眼睛与镜头,被重新唤醒。他们的访问不只是“打卡”,更架起一座跨越古今中外的桥梁,让早期“中国”的天文智慧与节气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殿堂中发出清晰而悠远的回响。
本报记者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