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背包十年将第 14 家门店落在上海静安区西康路时,这场始于丽江的青旅实验,终于完成了从旅游目的地配套到城市核心生活场景的跨越。
本月 18 日即将亮相的上海新店,选址在周边青旅稀缺的黄金地段,既彰显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更暗藏着一场关于旅行文化的城市落地实验。
西康路的独特气质与背包十年的品牌基因堪称天作之合,这条贯穿静安南北的道路,一边连接着商务区的高效节奏,一边紧邻布满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种选址逻辑并非偶然,而是品牌一贯的坚持,无论是丽江束河古镇远眺玉龙雪山的静谧,还是杭州店紧邻西湖的雅致,背包十年始终在寻找自然与城市、历史与当下的平衡点。
上海店的开业仪式更是将这种文化融合推向极致,从清晨漫步城市街巷到深夜摇滚派对,从创始人小鹏的旅行分享到联名画展,每一项活动都在打破住宿 = 睡觉的传统认知。
更值得玩味的是老粉开设的15 元的高性价比咖啡,恰似背包十年的缩影,用朴素的价格传递真诚的体验。
在我看来,这场从丽江到上海的迁徙,本质上是旅行文化的场景延伸,当青旅从偏远的旅游小镇走进繁华都市的核心区,这种转变不仅拓宽了青旅的生存边界,更证明了带有温度的文化产品在商业市场中的生命力。
从丽江店的 40 余张床位到西安店的 400 张床位扩容,从高品质卫浴的意外走红到胶囊房的创新尝试,每一家新店都在上一家的经验基础上完成优化。
这种用户反馈即指南针的迭代方式,让品牌既能保持对年轻需求的敏锐捕捉,又能逐步形成标准化的产品体系,打破了传统青旅重个性、难复制的困境。
服务端的软硬化结合则解决了连锁青旅的核心痛点,一方面,通过与云掌柜平台合作实现订单系统直连,将前台从繁琐的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维系人情味社交。
另一方面,从 2023 年启动的管培生计划,通过半年集中培训筛选专业人才,为服务标准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盈利模式的精准把控则让情怀得以落地,背包十年通过增加床位数量摊薄成本,同时以 121-245 元的价格区间和铂金会员权益,在同类住宿中形成价格优势。
其常年 90% 以上的入住率,有效对冲了青旅行业季节性波动的风险,4 年左右回本的模型,虽不算高周转,但在稳定的客源支撑下,实现了可持续盈利,这种慢而稳的节奏,恰好适配了文化型青旅的发展规律。
背包十年的上海首秀,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折射出青旅业态在住宿市场中的新机遇转向社交属性与文化认同,这为背包十年这类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机遇背后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考题,核心地段的高租金与优质物业的稀缺性,直接限制了品牌的扩张速度,十一年仅开 14 家门店的节奏,也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
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是连锁酒店下沉中端市场挤压青旅空间,另一方面,个性化民宿的崛起也分流了部分追求独特体验的客源。
背包十年若想保持竞争力,必须在标准化连锁与个性化体验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将业务延伸至酒店供应链、文旅运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
这种跨界布局不仅能拓宽盈利渠道,更能反哺核心住宿业务,形成生态协同,但这种扩张也需警惕多元化陷阱。
青旅业态的未来生命力,在于能否持续连接人与生活。背包十年的成功证明,情怀可以成为商业的起点,但不能成为终点。
当越来越多品牌涌入赛道,只有像背包十年这样,既坚守温暖社交的核心价值,又不断优化商业运营能力,才能在住宿市场的细分赛道中站稳脚跟。
上海新店的开业不是结束,而是青旅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一个缩影,未来,唯有兼顾文化温度与商业理性的品牌,才能真正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