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徐连生
国庆长假,我们一家子第二次走进荻港古村落。
荻港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已有2500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里织出了中国最早的丝织品,孕育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这里赓续着最江南的鱼桑文化,被舒乙评价为“最好的江南小镇”。
这次我们依然是奔着古村落上的那家网红打卡点“一元茶馆”去的。
荻港百年老茶馆“一元茶馆”正门。
去年的国庆前夕,我去过一次,当时的“一元茶馆”还不是很热闹。随着声名远扬,加之国庆长假,远道而来的游客特别多。那个原本不算大的茶馆,茶客们早已坐得满满当当,连挪动脚步都显得有几分吃力。
走在荻港古村落的回廊式古街上,青石板路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游人的足迹,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我们在茶馆后厅找了一张八仙桌坐下,大姐阿秀帮我们每人点了一杯当地特色熏豆茶,熏豆在开水的冲泡下,立马舒展开来,翠绿色的熏豆十分诱人,随着茶水沉浮,浮在面上的熏豆有了股特别的青香味,慢慢地品尝一口,再嚼上几粒青豆,混着芝麻、陈皮和白茶的味道,满口留香,令人神清气爽。妻子和大丫以及阿秀夫妇懒得走动,在那喝茶聊天,我和二丫则溜到室外拍照画画去了。
荻港古村落回廊。
前些日子,二丫画了一组关于“一元茶馆”的连环画创作,照片是大连襟阿江拍摄提供的。二丫根据照片搞创作,总体比较满意,经指导老师指点后,需部分修改调整。二丫这次来荻港的目的,就是现场近距离观察人物和茶馆室内外场景,以及了解茶馆背后的故事。
只见茶馆内80多岁的潘平福老板,面带微笑,正在给客人理发修面,周边围满了拍照打卡的人。憨态可掬的哑巴伙计张师傅不停地用手势招呼着茶客,忙着倒水递茶。茶客们品茶聊天,好不热闹!
坐在门口的哑巴伙计张师傅。
“一元茶馆”那条长长的回廊上,张挂着国旗和很多照片,一排排、一组组、一张张,特有感觉,都是与茶馆相关的人和事。走近一看,原来是湖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小卫举办的个人作品展。
潘师傅正在给客人理发。
他长期关注百姓生活与时代变迁题材,代表作《江南乡村的母亲》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优秀奖。张小卫这次的展出,照片数量多,前后跨度达25年之久,这是一位摄影师留给荻港古村落和“一元茶馆”的最好礼物。在喝茶时我有幸遇见了张老师,同他聊了作品展的情况。25年拍一处场景,这份坚持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这是对古村落的一份特殊感情,除了热爱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湖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小卫正在品茶。
我在荻港古村落运河旁一座凉亭里,偶遇95岁高龄的当地村民杨大爷,同老人聊天后得知,他也是网红店“一元茶馆”18位健在的老茶客之一。老人1951年参军,1954年入党,身板硬朗,十分健谈,和蔼可亲,我由衷地向老革命表达敬意,愿老人家晚年幸福安康!如今这些健在的老茶客,是荻港古村落和“一元茶馆”最好的历史见证人。
“一元茶馆”18位健在者之一的杨大爷。
10月17日,又传来好消息,荻港喜获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殊荣!这是对这座千年古村落最高的褒奖,相信荻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如今的“一元茶馆”靠潘师傅和哑巴伙计张师傅打理着,相信这家百年老茶馆的烟火气会越来越旺,金字招牌一定也会越擦越亮!
茶客们看展品茶聊天。
看展和打卡的游客。
“一元茶馆”室内场景。
回廊悬挂着摄影作品。
“一元茶馆”后厅。
荻港古村落一角。
图文原创。完稿于2025年10月19日月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