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此时,天气渐冷,露水凝结成霜,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2025年的霜降是10月23日。在这个重要的节气里,民间流传着许多养生习俗和禁忌,其中“一不坐,二要走,三不去,四要放”是最为经典的总结。遵循这些传统智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顺利度过季节交替,还能为冬天的健康开个好头。
**一不坐:不坐冰凉之地**
霜降时节,地面寒气渐重,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地表温度较低。古人认为,此时若直接坐在冰凉的地面、石凳或台阶上,寒气会通过臀部侵入体内,容易导致腰腿疼痛、腹泻甚至妇科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低温环境会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群更需注意。因此,老人常叮嘱:“霜降不坐石,冬来不咳喘。”建议外出时随身携带坐垫,或选择木质、塑料等隔热材质的座椅。
**二要走:多走动以活气血**
霜降后昼短夜长,人体阳气内敛,容易感到疲乏。此时应避免久卧久坐,而应“动起来”。传统养生强调“秋收冬藏”,但“藏”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通过适度运动促进气血流通。散步是最适合霜降的运动,尤其是太阳升起后的上午或午后,在公园、郊外慢行30分钟,既能吸收阳光补充阳气,又能舒缓秋郁情绪。此外,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需注意的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汗淋漓耗损津液。
**三不去:远离三类场所**
1. **不去阴冷潮湿之地**:霜降后湿寒交织,山洞、地下室、湖边等阴冷场所易聚集寒湿之气,体质偏寒者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停留,以防引发关节疼痛或呼吸道问题。
2. **不去人群密集处**:此时节温差大,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商场、车站等密闭空间增加交叉感染风险。若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漱口洗手。
3. **不去情绪压抑的场合**:秋季本就易生悲秋之情,葬礼、纠纷现场等负面环境可能加重心理负担。中医认为“悲则气消”,情绪低落会削弱免疫力,因此需主动调节心态。
**四要放:放下四类执念**
1. **放下过度进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但进补需因人而异。湿热体质者盲目食用羊肉、人参等温补食材,反而可能上火。建议咨询中医师,选择莲子、山药、银耳等平补之品。
2. **放下熬夜习惯**:霜降后应顺应自然“早卧晚起”,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于养护阳气。长期熬夜会损伤肾精,导致来年春天易发眩晕、乏力。
3. **放下秋冻执念**:虽有“春捂秋冻”之说,但霜降后早晚温差可达10℃以上,尤其老人、儿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及时增添衣物,重点保护颈部、腰腹和脚踝。
4. **放下过度忙碌**:秋冬是身体休整的关键期,过度劳累会透支健康。不妨学习古人“慢生活”智慧,适当减少工作强度,增加阅读、冥想等静心活动。
**霜降养生食谱推荐**
1. **百合雪梨羹**:百合润肺,雪梨生津,适合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做法:雪梨去皮切块,与干百合、冰糖同炖至软烂。
2. **芡实山药粥**:芡实健脾,山药补肾,对脾胃虚弱者尤为有益。将芡实提前浸泡2小时,与大米、山药片共煮成粥。
3. **黑芝麻糊**:黑芝麻补肝肾、润肠燥,可搭配核桃仁研磨冲服,既暖身又养发。
**节气民俗中的科学智慧** 在浙江一带,霜降有“吃柿子”的习俗,认为此时节的柿子皮薄味甘,能润肺祛痰。现代研究发现,柿子富含维生素A和果胶,确有护眼通便之效,但空腹食用易形成胃结石,需注意搭配主食。北方地区则讲究霜降“扫墓祭祖”,这一传统既蕴含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也通过户外活动帮助人们适应气温变化。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霜降作为秋冬交接的“哨兵”,提醒我们为即将到来的严寒做好准备。无论是“不坐石”的细节讲究,还是“多走动”的积极态度,都体现了古人“天人相应”的养生哲学。在这个寒意初显的时节,调整作息、平衡饮食、养护心神,方能夯实健康根基,迎接冬日的安宁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