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凑了个八天超级黄金周,旅游平台一开始预测,跨区域流动的人能到23.6亿人次,日均差不多2.95亿。
但你猜怎么着?不少酒店老板愣是没等来客人年轻人放着酒店不住,扛着帐篷就往河边、公园扎,连洗浴中心和车里都成了临时住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想趁假期涨价的景区和民宿,基本都凉了。
年轻人好像一眼就能看穿“仿古收割”的套路,博物馆不爱逛了,古镇也不想去了。
门票超过20块,转身就去免费的城市绿道、河畔湿地;饭店要是敢涨价,他们就从包里掏出泡面,吃得还挺香。
这届年轻人把“穷游”玩成了主流,也把那些想靠老办法收割的资本,整得没了脾气。
可另一边的景象更扎心:近五年里,7家4A级景区、3家5A级景区要么停产要么停业,有的当初投了200亿,结果七年都没起来。
2024年底统计,全国A级景区总数到了16541个,比2019年多了3310个,但总收入反而从5065亿元掉到了3810亿元。
业内人估算,能稳定盈利的景区连5%都不到。
为啥旅游看着挺火,景区却一个个亏到撑不住?今天就从那些凉透的项目说起,再看看有景区是怎么逆袭的。
先说张家界大庸古城,这项目当初可是被寄予厚望的。
2016年,张家界旅游集团砸了24亿,建了一片仿古建筑群,体量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个故宫大,本想打造成新的旅游名片。
2021年6月开始试营业,结果呢?一路亏了四年,累计亏了4.8亿。
2024年还计提了4.78亿的资产减值,母公司更是背上17.66亿的负债,预重整从2024年9月拖到2025年3月,法院最后把提交重整计划的期限延到了6月11日。
最离谱的是招商,试营业三年都没招到商。
2024年上半年,门票总共就卖了2300张,算下来日均不到13个人。
198间沿街商铺几乎全关了,现在的古城,看着更像本地人的免费停车场。
本来想靠“仿古”蹭一波历史热度,结果没搞清楚年轻人要啥既没做出真历史感,收费还不便宜,谁愿意特意跑一趟?
再看杭州南丽景区,这个项目更夸张,占地6750亩,总投资200亿。
规划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江南水乡风情、高端度假酒店、文化艺术街区,配置看着全拉满了。
可2024年开业不到一年,就人去楼空了。
游客去了之后发现,除了“大”,啥核心东西都没有没独特的景点,没值得体验的内容,连拍照都要另外收费。
有游客吐槽,里面除了咖啡馆就是售楼处,本质就是“文旅+地产”的老套路,想靠景区概念炒热周边房产,快速回笼资金。
结果景区凉了,房子也卖不动,200亿就这么打了水漂。
还有个更魔幻的,号称“江南第一世家园林”的静思园。
园主陈金根为了收藏太湖石,投了毕生心血和巨额财富,里面藏了4002块太湖石,总估值说有380亿,其中一块石头就标价3亿。
可他破产后,这园子三次流拍,哪怕起拍价降到1.05亿,还是没人接盘。
这问题很明显:游客不是来看石头的,再珍贵的收藏品,不能变成游客愿意参与的体验,那就是一堆冰冷的资产。
有游客说“太贵也太无聊,不如去拙政园看真风景”,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其实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陕西白鹿原民宿村,投了3.5亿靠同名电视剧IP火了一阵,结果开业不到一年就门可罗雀,四年后直接拆成了建筑垃圾;重庆龙门镇投了16亿,成都龙潭水乡投了20亿,河南栾川扬子沟也投了好几亿,不是烂尾就是破产;就连桂林山水这种老牌5A,十年也累计亏了5亿。
搞不清这些项目的操盘手,到底是没看清市场,还是太迷信“砸钱就能成”。
讲完这些亏得底朝天的项目,你可能会问,难道所有景区都在走下坡路?也不是,有些景区之前也快撑不住了,后来却靠找对路子翻了身。
最典型的是洛阳龙潭大峡谷,它曾经是国内首个破产的5A级景区。
后来地方文旅集团接手,彻底改了思路不搞虚的,主打性价比。
矿泉水2块钱一瓶,老冰棍1块钱一支,切块西瓜4块钱一盒,新鲜黄瓜2.5元一根。
这些价格在景区里,简直让人不敢信。
网友直呼“全中国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景区”。
除了低价,他们还优化了细节,加了无障碍设施、亲子休息区,把基础服务做扎实了。
结果呢?客流半年内涨了200%,直接实现了扭亏为盈。
我一开始觉得“低价”会不会赚不到钱,但后来发现,游客觉得你实在,才愿意多停留、多消费,反而比高价宰客来得长久。
神农架的玩法也挺有意思,它没搞啥大投资,而是靠“互动体验”出圈。
雇人扮成“野人”在山里巡山,偶尔露个面、跟游客互动一下。
这段视频在网上火了之后,“去神农架找野人”成了话题,2024年国庆期间,游客互动参与率高达85%。
更关键的是,二次消费比如露营、向导服务的收入,占比超过了60%。
本来想这招会不会太土,结果发现年轻人就吃这一套旅游要的是“好玩”,不是“好看但没互动”的打卡点。
还有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它没走“仿古收割”的路子,而是搞了《王婆说媒》《武松打虎》这些实景互动演出。
游客不只是站在旁边看,还能参与到剧情里,比如帮武松“打老虎”,或者跟王婆“唠嗑”。
这样一来,游客就不是单纯拍照打卡了,而是真的“玩进去”了。
2024年国庆,它的客流量比去年涨了150%,营收甚至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3倍。
很显然,景区要的不是“游客来一次”,而是“游客愿意来,还愿意带朋友来”。
这三个逆袭案例,其实都抓住了同一个核心:诚意。
不是靠A级招牌吃老本,不是靠巨额投资撑场面,而是把钱花在游客真正需要的地方性价比、体验感、细节服务。
如此看来,景区赚不到钱,真不是年轻人不愿意消费,而是没找对让年轻人花钱的理由。
景区倒闭潮,从来不是旅游业的终点,而是“粗放时代”的终结。
那些还想着靠涨价收割、靠文旅+地产回本、靠仿古建筑撑场面的景区,早该醒醒了。
年轻人的反向旅游,不是“没钱”,而是“不想当冤大头”;他们拒绝的不是旅游本身,而是“没体验、高消费、同质化”的旅游套路。
未来能活下来的景区,肯定不是最能砸钱的,而是最懂游客的知道年轻人要性价比,就别搞高价陷阱;知道年轻人要体验,就别只做打卡点;知道年轻人要真诚,就把细节服务做到位。
毕竟,旅游的本质是“让人开心”,而不是“让人掏钱”。
你把游客放在心上,游客才会把钱花在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