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将至,冷空气“先头部队”已潜入清晨。医院门诊数据显示,每年这一节气前后,心脑血管、呼吸道及胃肠疾病就诊量均出现10%—15%的小高峰。中医专家提醒:霜降养生重在“四防”,忽视细节可能让健康“一夜入冬”。
一防“贼风”:穿衣不是越厚越好“春捂秋冻”已过有效期。霜降后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后颈、腰腹、脚踝三处最易受风邪偷袭。推荐“洋葱式”叠穿:内层速干、中层抓绒、外层防风;晨练避开清晨5—7点低温时段,待太阳升起后再出门。
二防秋燥:凉燥比温燥更伤肺与初秋“温燥”不同,霜降属“凉燥”,表现为唇裂、干咳、皮屑增多。单纯灌水难奏效,需“外用+内服”双管齐下。内服可选银耳雪梨羹,银耳多糖可在呼吸道形成保护膜;外用建议睡前用橄榄油轻压面部3分钟,室内湿度保持40%—60%,加湿器每日换水以防细菌滋生。
三防湿邪:秋雨+汗湿=慢病导火索连日阴雨、地板返潮、运动汗湿,三者叠加易致“湿衣贴身”。中医称“湿性黏滞”,可诱发关节痛、腹泻等冬季宿疾。每周2—3次薏仁红豆粥,体质偏寒者加两片生姜;运动后及时擦干,必要时用艾叶10克、苍术10克熏蒸房间10分钟除湿。
四防秋郁:光照减少引发“情绪降温”日照缩短使褪黑素分泌增加,约3%—5%人群会进入“亚抑郁”状态。制定“阳光计划”:晴天午时户外活动30分钟,阴雨天改用5000K暖光灯补光;饮食增加核桃、黑芝麻等富含色氨酸食材;社交方面,每周至少一次“茶叙”,以陈皮老白茶3克、老白茶5克同煮,既疏肝又暖脾。
“节气更替是天然体检表,顺时而养才能少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王成祥提醒,霜降“四防”并非老年人专利,30岁以上亚健康人群更应提前干预。健康不是突击战,而是每日“温柔守护”,从今天起给身心加一件“无形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