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睡觉十点睡”是否适合60岁以上人群,医生指出,固定十点入睡并非绝对标准,老年人睡眠需根据个体差异和健康状况灵活调整。对于60岁及以上人群,更关键的是做到以下4点,以优化睡眠质量并维护身体健康:
一、根据昼夜节律和个体需求,确定合适入睡时间
- 昼夜节律调整: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驱动能力下降,可能出现“早睡早起”或“睡眠片段化”现象。建议通过观察自身状态,找到最易入睡且睡眠质量最高的时间段。例如,部分老年人可能在晚上9点至10点间感到困倦,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需要在10点半后才能入睡。
- 个体差异尊重:不必强行固定十点入睡,而是以“次日精神饱满、无疲劳感”为判断标准。若十点入睡导致凌晨早醒且无法再入睡,可适当推迟入睡时间。
二、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干扰
- 蓝光影响: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周期。老年人本就褪黑素分泌不足,蓝光暴露会进一步加重入睡困难。
- 实践建议:睡前1小时应关闭电子设备,可选择阅读纸质书、听轻柔音乐或进行冥想放松。研究显示,睡前避免蓝光可使入睡时间缩短20分钟,睡眠效率提高15%。
三、营造适宜睡眠环境,提升睡眠舒适度
- 环境要素:
- 温度:卧室温度保持在20-22℃最利于入睡,过高或过低均会干扰睡眠。
- 光线: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外界光线干扰。可开启小夜灯,防止起夜时摔倒。
- 噪音:若环境嘈杂,可使用白噪音机或耳塞。研究显示,持续的白噪音(如雨声、风扇声)可缩短入睡时间10分钟。
- 床品选择: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支撑性好的枕头,避免颈部或腰部不适。
- 案例佐证:有老年人因卧室温度过高(28℃)导致夜间频繁醒来,调整温度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四、重视午睡管理,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 午睡原则:
- 时长控制:午睡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进入深睡眠阶段。过长午睡会导致夜间睡眠驱动力下降,出现“越睡越累”现象。
- 时间选择:最好在下午1点至3点间午睡,此时人体生理节律处于低谷期,午睡效果最佳。
- 避免晚睡后补觉:若夜间睡眠不足,次日不应长时间补觉,否则会打乱睡眠周期,形成恶性循环。
- 实践建议:可设置闹钟提醒,午睡后立即起床活动,避免赖床。若夜间睡眠质量差,次日可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或取消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