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抑郁症状逐渐消退,睡眠、食欲和情绪回归正轨,许多患者会陷入用药的两难:急于停药怕复发,继续服药又担心副作用。事实上,病情稳定后的用药调整是康复关键期,停药时机的把握与续服的讲究,都需要科学认知与专业指导。
停药时机绝非“感觉好转就停”,核心在于“稳定期时长”与“个体风险评估”的双重考量。临床通常认为,焦虑抑郁首次发作且病情稳定后,需维持治疗6-12个月;若为复发患者,维持期需延长至2-3年,多次复发者甚至需长期维持。这是因为症状消失后,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尚未完全稳固,突然停药易导致递质紊乱,引发“撤药反应”——头晕、失眠、情绪波动,甚至症状反弹。

判断停药时机需满足三大核心条件:一是症状完全缓解,社会功能(工作、社交、家庭角色)恢复至病前水平;二是稳定状态持续满维持期,期间无明显波动;三是经医生评估复发风险较低,即无家族病史、首次发作、心理社会支持良好。即便符合条件,停药也需遵循“阶梯减量”原则,如每周减少当前剂量的1/4,观察2-4周无异常再继续减量,整个过程至少持续1-2个月,给身体适应期。
若医生评估后建议续服,需把握“剂量精准”“监测动态”“联合干预”三大要点。续服并非简单重复之前的剂量,医生会根据稳定期表现调整至“最低有效剂量”——既能预防复发,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例如,部分患者可从每日1片减至半片维持,既降低肝肾代谢负担,又避免耐药性。
续服期间的监测至关重要。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关注体重变化、睡眠质量等细节,若出现口干、嗜睡等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切勿自行换药。同时,续服期应同步强化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建立情绪调节能力,为后续减量停药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