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面向全人类的文化殿堂。站在这里,我们既是守护者,也是摆渡人。
2006年,《彩绘大观》上卷“住”进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2025年,下卷亦在此全新呈现。上下卷华丽合体,千米唐卡激荡千年回响。上卷以磅礴笔触勾勒藏民族历史主线,下卷融入历史人物、英雄事迹,以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社会历史内容,极大地丰富了画卷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唐卡所描绘的茶马互市、丝绸瓷器贸易、农牧产品交换等场景,直观呈现以青藏高原为枢纽,链接中原、西域、南亚的经济网络。这些古道不仅是商路,更是汉藏文化的血脉走廊。长安匠人与吐蕃工匠共绘屋梁,汉地医者与藏医共研脉诊,梵文经卷与汉文典籍互译流转,这些画面彰显了“共生共创”的东方智慧。它通过“物质通道-精神纽带-治理体系”三维主线,揭示了一个深刻事实——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青海道,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古老商道,促进商贸繁荣,让青海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多元文明碰撞的“文化密码”。西宁隍庙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曾出土波斯萨珊朝银币、罗马金币,见证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融的盛景。在青海中部都兰县的墓葬中,曾发现一只色彩瑰丽的玛瑙十二曲长杯,是深受中亚文化影响的产物;另一件精美的青瓷莲花尊,专家推测其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南北朝的宝物。
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民族服饰展厅,一件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诉说着千年传承的温润。锦袍小V领、七分袖、两侧开衩;绛红底色上,有黄色联珠对鸟纹图案,袖口和衣边则拼接蓝底黄色连珠翼马纹锦。其中,丝绸织造的技法来自中原,而成双成对的立鸟图案则与当时中西亚文化有关联。出土于都兰热水墓群,这件唐代锦袍因高原的温湿度得以完整留存,图案新颖别致,色彩丰富绚丽,纹样栩栩如生。它不仅显示了当时纺织技术的高超水平,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灿烂过往。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材料、形制、纹样的多元融合,本质是前全球化时代人类通过物质与精神交流,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的生动实践。这种“文明超链接”的核心,是“尊重差异、聚焦共通、动态创新”。对当代而言,跨文化创作的终极目标并非展示“文化多样性”,而是通过多样性的对话,呈现“人类精神的统一性”——这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
(作者为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