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血压十年了,会不会心梗、脑梗啊?”这是很多高血压朋友最担心的问题。

没错,长期高血压使得血管时时承受着承受高压血液的冲击,血管内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损伤,脂肪在损伤处沉积便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集结成团就形成了血管斑块,最终导致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这是高血压最终的结局。
但这样的结局并非一定会发生,比如张先生患高血压十多年了,和他同期患病的朋友,不少已经查出了颈动脉斑块、肾损伤,而张先生的全身血管,从大到小,都基本保持健康,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他的“秘诀”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做好了关键的“3件事”,而且十多年坚持不懈。
张先生刚确诊时血压在150/95mmHg左右,他才四十多岁。和很多人的犹豫不决不同,他立刻行动起来:在调整生活方式比如饮食清淡、多做运动的同时,果断接受了小剂量降压药。
他的成绩单:多年来,血压稳稳控制在120/80mmHg的理想水平。
【医生划重点】
理想血压是硬指标:超过120/80mmHg,就会对血管产生微损伤。高血压一旦发生,说明身体自我调节已经失灵,必须积极干预。
拒绝拖延症:生活方式干预很重要,但效果不稳定。及时借助药物,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强化降压”。
越早控制获益越大:毫无疑问,越早将血压控制到理想范围,血管得以保护的越早,受损的风险越小,远期并发症风险也越低。

张先生不仅经常量血压,还非常重视对血糖和血脂,特别是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监测和控制。
他的成绩单:十多年来,空腹血糖始终没有超过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一直控制在 2.6mmol/L以下。
【医生划重点】
高血压有两个坏帮手:它常常和血糖高、血脂高结伴而行,共同作恶,加速血管损伤。
坏胆固醇是形成斑块元凶:低密度脂蛋白超标,将会运送更多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危险因素。
管理要“三管齐下”:控制血压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血糖和血脂,将它们一起控制在目标值内,才能实现真正的血管保护。
张先生每年都会进行定期体检,通过一些简单、无创的检查,来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
他的检查清单:心电图、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是重中之重。
【医生划重点】
这些简单的检查,是发现早期血管损伤的“火眼金睛”:
心电图:能帮助发现左心室肥厚,是心脏负荷增大损伤心脏的早期信号,简单的心电图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可使未来心血管病风险降低4-8倍!

眼底检查:全身所有血管中,眼底血管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通过它可以直接看到高血压、高血糖对微血管造成的损害,有助于预警全身血管的病变。
尿微量白蛋白:这是发现早期肾损伤最敏感的指标。肾脏微血管对血压非常敏感,这个检查不仅能护肾,还能精准预测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总而言之,张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战胜高血压并发症,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套科学、系统且持之以恒的组合拳:
态度上:高度重视,绝不拖延。
行动上:早降压、降狠压,同时管好血糖血脂。
监测上:坚持定期体检,用好简单检查这把“利器”,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要知道,在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中,高血压首当其冲,但它完全可防可治,张先生做法简单实用受益终生。你做到了吗?点个赞转发告诉更多人吧,关注天天听健康,方便每天学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