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医师 李红娜
编辑 | 刘家碧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在家是个活泼的“小话痨”,和家人畅所欲言,可一旦到了学校、公共场所等社交场合,却瞬间变得沉默不语,甚至整整一天也不说一句话?这种“判若两人”的表现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医师李红娜指出,这类孩子往往天性敏感、容易胆怯,显得较为孤僻和依赖。但这绝非普通的“害羞”或内向,而可能是儿童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选择性缄默症。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诊断标准,如果孩子在特定社交场合(如学校)持续超过一个月无法说话(不包括入学第一个月),而在其他熟悉环境中可以正常交谈,并且这种表现已经明显影响到其学业、社交或日常功能,那么就需警惕,这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重要信号。
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在特定情境下持续存在的言语缺失,并常伴随一系列行为与情绪问题。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言语表现
患儿在特定社交场合(如学校、陌生环境或公共场所)持续无法进行言语交流,但在熟悉且感到安全的环境(如家中)言语表达正常。部分孩子可能在紧张情境中使用非言语方式交流,例如通过手势、摇头或点头来表达意愿。
2、行为表现
在需要讲话的情境中,患儿常出现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例如躲避眼神接触、身体僵硬或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有些人可能表现出抗拒或退缩行为,拒绝回答问题或参与需口头互动的任务。
3、情绪表现
这类儿童在面临言语交流需求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焦虑和紧张,甚至恐惧,尤其害怕被他人负面评价或感到难堪。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情绪低落、自我评价偏低等自尊心受损的表现。
4、功能损害
该障碍显著干扰儿童的社交发展与日常功能,容易导致社交孤立。在学校中,由于无法参与口头回答、讨论或提问,学业表现也可能受到影响。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综合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支持。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消除相关的精神心理因素,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沟通环境。在专业治疗方面,认知行为治疗和游戏治疗是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逐步促进其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语表达。如果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医生也可能建议配合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以辅助心理治疗的效果。
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至关重要。父母需要了解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焦虑障碍,而非孩子故意不说话或反抗,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缄默行为,更不要强迫其说话,以免增加情绪压力。相反,可以通过正强化方式——如表扬或小奖励——积极鼓励孩子尝试言语表达,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中做出努力时。
教师也应积极了解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充分尊重孩子的沟通节奏。当孩子尚未准备好开口时,应允许并鼓励他们通过手势、书写或点头等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课堂提问时,老师可适当延长等待时间,减轻因时间压力带来的焦虑。此外,采用分步暴露的方法也能有效帮助孩子逐步适应课堂表达——例如,先从一对一交流开始,慢慢过渡到小组环境,再逐步扩大到全班面前发言。
总之,选择性缄默症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通过早期评估、系统性干预以及全方位的理解与支持,能够显著改善孩子的症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父母与教师的共情与配合,是帮助孩子走出缄默状态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