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西方对古埃及文明的叙述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许多人都坚信其真实性。然而,随着中国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加深,古埃及文明也开始逐步被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层面。十年前,关于古埃及以及其他西方历史的“伪史论”开始兴起。尽管这些论点受到了不少质疑和讽刺,尤其是被批评为“民间科学”的产物,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接受西方历史叙事?特别是对于古埃及的历史,应该如何客观看待?
关于古埃及的历史,是否属于伪史,现阶段尚未有定论。不过,近期学者肖瀚在《经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胡夫金字塔多少谜题待解》中,提出了胡夫金字塔的一些疑点。文章指出,这座金字塔至今仍存在三大无法合理解释的建造“谜团”,这些谜团挑战了现有的解释框架。
首先是建造技术的演进问题。
单从胡夫金字塔本身来看,不禁让人赞叹古埃及人的建筑才华,但如果将其与乌纳斯金字塔和特提金字塔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一些让人困惑的地方。胡夫金字塔呈规则的四棱锥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而乌纳斯金字塔和特提金字塔则像巨大的土堆,缺乏任何美感,文章形容它们“看起来十分潦草”。胡夫金字塔建于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属于胡夫及其两个儿子修建。而乌纳斯金字塔建于第五王朝,特提金字塔建于第六王朝。虽然它们分别相隔了200多年,按理说,随着时代的推移,技术应该有了明显进步,为什么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反而出现了退步?即使在王朝的初期或末期,建造技术有所欠缺也不至于如此简陋。
接着是关于建造工人数量的问题。
根据西方的历史叙述,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开始于公元前2580年,历时20年,动用了约10万名奴隶进行施工。但根据学者的计算,当时古埃及的总人口不超过40万人。如果动用10万名劳动力去建造一座金字塔,这样的规模将对古埃及的社会体系造成多大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几乎三分之一被调动去从事非生产性工作,这样的国度如何维持政权?与此对比,秦朝末期的胡亥时期都显得相对仁慈。
关于古埃及人口,学者郭子林在其《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社会结构与专制王权》中指出,托勒密王朝的总人口大约在150万至300万之间。根据粮食产量的推算,胡夫时代古埃及的最大人口数大约为40万,这一数据与郭子的研究相吻合。考虑到托勒密王朝距胡夫时期已有2200多年的差距,胡夫时代40万人口的推测是可信的。
第三个谜团是关于建造工艺是否超越现代技术。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难度非常大。例如,最小的石块重达1.5吨,而最大的石块则接近160吨。金字塔原本高146.59米,现在为136.5米,相当于40层楼高。每一块石块的切割误差仅为0.25毫米。试问,4500年前的古埃及人如何能用当时简陋的工具完成如此精密的工程?根据之前的讨论,古埃及的总人口仅为40万,其中有多少人能够参与如此浩大的建筑项目?既然劳动力稀缺,那么建造工具的先进性尤为重要,但考古学却未发现过任何先进的工具。
更令人惊讶的是,胡夫金字塔的建造使用了“水泥”。这项技术被全球学者普遍认可。虽然金字塔已经存在4500年,但其表面的水泥仍然完好无损,几乎没有出现开裂现象。相比之下,即便是现代最先进的水泥材料,也难以做到这一点。许多建筑学家都认为,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工艺甚至超过了现代建筑技术。4500年前的水泥依然完好,这种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
针对这三大谜团,肖瀚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可能是,古埃及胡夫时代使用了先进的建造工具,并掌握了比现代还要高超的建造工艺。之后,这些技术和工具却在历史的变迁中遗失了,导致我们至今无法找到相关的痕迹。
第二种可能是,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过了多次改建。就像长城一样,最早由秦始皇建造,但后来经过了多次修缮,现存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的遗产。胡夫金字塔也许是在最初的基础上被后代王朝不断加建和修缮的结果。
第三种可能是,胡夫金字塔并非建于4500年前,而是由后来的王朝修建的,或许距离今天只有1000年左右。这也能更好地解释为何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似乎难以支持如此巨大的建筑工程。
从这三种可能来看,第一种解释显得尤为可疑,因为它过于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常规规律。除非西方历史叙事中所涉及的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等文明存在类似的特殊案例,否则这种解释似乎难以成立。而第二种和第三种解释则与我们目前对古埃及历史的传统叙述相悖,实际上也在质疑现有的西方历史观。
因此,单单从胡夫金字塔的三大“谜团”来看,传统的胡夫金字塔历史叙事显然存在很大问题,暗示着拥有先进技术的古埃及文明可能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真实。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古埃及的历史,而非盲目地接受西方的叙述。当然,所谓的“可疑”并不是完全否定古埃及文明的存在,而是要承认西方的历史叙述并未准确反映真实的历史面貌,夸大甚至伪造了许多内容,至于其中的水分有多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