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开河南校友会副会长 时文君
“重走”第六天。身体已渐渐觉得疲惫,心底却依然兴奋。
我曾在20多年前到过贵州,而这次连着从安顺到晴隆再到盘州,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三天,我们一直在连绵的群山里穿行,也一直裹着细雨与薄雾前行。
今天从晴隆赶赴盘州,车在高速之上时,我们看见了蔚为壮观的云海,为这段旅程添了份不期而遇的惊喜。
初抵盘州,便被这座小城的独特韵味打动。城市不大,处处藏着古城风韵:明代城墙静静伫立,古城门的砖石上覆着厚厚的苔藓与青草,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静。走在街巷间,更能遇见地道的生活气息——路两旁的小吃摊飘着香气,软糯的糍粑、入味的豆花饭、香甜的糯米饼,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味;更让人新奇的是,仍有商贩肩挑竹篮沿街叫卖,篮里的蔬菜十分新鲜,似乎还带着早晨的露水。
回溯1938年4月16日,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踏过这片土地时,留下了诸多与盘州交织的记忆。风尘仆仆的师生们在盘州夜宿,闻一多先生不顾旅途劳顿,专程走访万寿宫女子小学,将校园大门的模样定格成写生画。旅途中,他们还看到两年前红军长征路过时留下的标语,听老百姓讲起红军对百姓秋毫无犯的往事;作为民间歌谣组的指导教授,闻一多帮助南开大学学生刘兆吉采集歌谣,为这段迁徙岁月添了份温暖厚重的印记。
盘州双凤镇是一片浸润着人文气息的土地,孕育了张道藩这位从山间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张道藩生于当地的书香之家,幼年时姑姑张侍訚创办了当地女子学校,彼时的他是校中唯一的男生。1916年,19岁的张道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底,他远赴英国,进入伦敦大学学院美术部深造,成为该校首位中国留学生之一。他既是兼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也是深耕艺术理论的研究者,成了当地人口中“从山间走出去的文化名人”。
寻访张道藩故居的路,本身就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故居藏在山的半腰,背靠书院山、面朝营盘山,攀援而上的石阶带着几分挑战,仿佛在让人慢下来,静静靠近那段过往。院里的镂空花格影壁设计独特,隔窗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和城市。影壁上有陈立夫96岁时的题字。
踏访盘州的旅程,因凤山书院的历史更显厚重。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书院,是盘州历史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位置极佳。行至凤山东路,地势渐高,凤山书院便静立于这里的制高点,飞檐翘角尽显古朴典雅。1938年4月16日,湘黔滇旅行团正是在此宿营休整,师生们从当天获取的《云南日报》上,得知了长沙岳麓山遭日机轰炸、湖南大学部分校舍被毁的消息。而他们正是从湖南一路迁徙而来。故土遭难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原本休整时的轻松氛围变得沉重,也让每个人更清晰地意识到,这场迁徙不仅是求学之路,更是守护文脉的抗争之路。
盘州城依山而建,登上高处的凤山书院,已不容易。而午后4时抵达的胜境关,则真正诠释了“艰辛”二字。
作为贵州与云南的交界咽喉,1938年4月,湘黔滇旅行团正是由此进入云南。风景虽好,行路却多艰难。近一公里的路满是湿滑青石,稍不留神便会打滑。道路两旁,野花肆意绽放,一旁的青纱帐已变身“黄纱帐“。行至关楼下,陡峭的石头路更让人望而生畏,我索性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好在前面有英武的师兄探路,连拉带拽,助我一步一步登上关楼平台。
当终于站上关口,风从云贵交界的山谷间吹来,向东望是贵州的层峦,向西眺便是云南的天际,“一览众山小”的壮阔瞬间驱散所有疲惫。相机定格的画面里,有男生紧紧拉着女生的手稳步向上,有人俯身搀扶体力不支的同伴。虽然艰难,但是我们彼此扶持、支撑,终于到达了今天行程的顶点。
从凤山书院到胜境关,路途中的陡坡与湿滑,都化作毅行团今天行走中生动的注脚——在挑战中并肩抵达越来越远的远方。
云南,我们来了!
西南联大,我们来了!
时文君:南开大学旅游学系91届毕业生,南开河南校友会副会长。资深媒体人,高级国企品宣官,职业生涯中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译制节目奖、河南省新闻奖等重要行业大奖,具有丰富的新闻传播及外事工作经验,2018年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做访问学者。
来源:南开北京校友会
                    上一篇:一个人改命最简单的方式:减肥
                
下一篇:桂林桂林漓江游船附近民宿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