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片燕赵大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沃土,更是面食匠心的传承之地。一根火烧、一碗捞面,承载着河北人对食材的敬畏与对传统的坚守,演绎出独特的饮食美学。
保定徐水的火烧师傅以“揉、擀、抻、卷”的技艺,将面团化作薄如蝉翼的圆饼,经炉火烘烤后起酥膨胀,层层酥脆如雪。而沧州河间的火烧则呈长方书卷状,油层裹入面中,烤制后油香渗透,与剁碎的凉驴肉交织出醇厚滋味。
徐水漕河火烧传承人刘敏英考证,其工艺源自山陕屯垦移民,漕帮与盐帮的争斗更催生了“以驴肉代盐”的饮食传统。河间火烧非遗传承人李春秋则强调,20层酥皮需将油卷入3米长的面片中,烤制时油香层层绽放,堪称面食工艺的活化石。
河北捞面以高筋小麦粉为魂,面团经反复揉压后擀成薄片,切丝如发。煮面时“三沸三激”,过冰水后筋道倍增。孔群英家的家常场景中,手擀面与炸酱、蒜薹、黄瓜丝的搭配,诠释着“妈妈味”的温暖。
与江南汤面、南方面食不同,河北捞面以本味为基,通过炸酱、西红柿鸡蛋、豆角豆腐等浇头展现调和百味的智慧。夏季冷面配蒜汁,冬季热面佐卤汁,一筷捞起的是四季流转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