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适应技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是一项由国内80多位院士联名发起的,经总书记和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以减少百万新发残疾为目标的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工程。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中心,借助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健康检测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依托医院完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进行心脑健康的干预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有效筛查、积极防控、正确干预、持续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专家共识摘要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由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主导。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7月6日第101卷第25期的标准与规范。
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造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造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医院康复科通过运用于临床的“预适应训练仪”,推出远端缺血预适应训练,使机体产生自身内源性的保护物质,从而保护我们的心、脑、肾、肝脏等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伤科医院康复科表示,“缺血预适应训练”是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旨在降低血管病变的一项适宜技术,适宜人群数量是庞大的,不管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在接受该治疗时都是很便利的。
临床三大领域的适用人群及频率
预防领域——每周训练3-5次
1、生活不规律,经常抽烟喝酒熬夜,久坐不动的人群;
2、肥胖,精神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的人群;
3、有三高遗传史的人群;
4、经常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慌失眠,嗜睡等症状;
5、年龄在45岁以上;
6、有高原反应的人群。
治疗领域——每天训练2次
1、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低血压患者;
2、心梗、脑梗、心肌缺血、冠心病、烟雾病患者;
3、血管管腔变窄,血管堵塞,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患者;
4、准备做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患者。
康复领域——每天训练2次
1、脑卒中后遗症:偏瘫、言语不清等;
2、已经做了支架,搭桥术的患者。
部分医院已将缺血预适应治疗纳入医保
目前北京市和河南省部分医院已将“缺血适应治疗”纳入医保系统。北京市此项目名称为“缺血适应治疗”,河南省此项目名称暂为“气压治疗”。后续将不断有医院新增缺血适应治疗项目。

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家不断推进和完善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拉普医疗公司也将不忘初心,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关爱生命健康”的事业理想。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脑返老还童,让心脏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