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波兰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共同举行的“西方-2025”联合军演为由,突然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所有公路和铁路口岸。表面上看,波兰此举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实质上,这一决定直接切断了中欧班列的重要交通枢纽——马拉舍维奇的通行。
马拉舍维奇是波兰东部的一个小城,但它却承担了中欧班列85%至90%的过境任务,是通往欧洲的重要大门。随着禁令的发布,超过300列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和光伏组件的列车被迫滞留在边境,造成了供应链成本急剧上升,单日经济损失预计超过300万美元。这一突如其来的“卡脖子”事件,暴露了中欧陆路运输体系的脆弱性。
过去十年里,中欧班列从年开行的不足千列,增长到2024年去程超过一万列,回程接近九千列,平均每月开行1580列,全年运力达到207万标准箱,相当于全球第50大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它早已不再是一个试验性项目,而是支撑中国对欧出口的重要运输通道。一旦这条运输通道中断,影响的不仅是物流效率,还会波及到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欧洲消费者的订单,以及中国制造企业的交付进度。
然而,仅仅过了13天,波兰于9月25日宣布重新开放边境。表面上看,危机似乎已经解除,中欧班列恢复了通行,但波兰明确表示保留随时再次关闭边境的权利。这意味着,中欧班列的未来,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这个地缘政治敏感国家所掌控。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采取行动,在一个月内开辟了三条新的运输通道:北极航线、南线通道和俄罗斯铁路协作,形成了“三线突围”的新格局。
9月23日凌晨,一艘名为“伊斯坦布尔桥”的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启航,沿北极东北航道穿越白令海峡,横跨北冰洋,并于10月13日晚抵达英国费利克斯托港。整个航程仅用了20天,比传统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缩短了超过一半。这也是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成功首航。
这条航线的开通并非突发决定。早在波兰关闭边境的消息传出后,国内的多家物流企业就开始着手评估替代方案。由于海运时间过长,空运费用过高,唯一的突破口便是尚未大规模商业化的北极航道。中国与俄罗斯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的长期合作为此提供了基础。俄罗斯控制着北极东北航道的主要航段,拥有强大的破冰船队和北极港口设施,中国的船只只需获得许可并支付护航费用,便可顺利通行。
“伊斯坦布尔桥”号装载约1000标准箱货物,总价值约14亿元,包括储能柜、动力电池、服装等高附加值商品。这些本应被滞留在马拉舍维奇的货物,通过北极航线得以快速交付。此后,该船继续停靠德国汉堡港和波兰格但斯克港,完成多点分拨,显示出北极航线不仅可以直达西欧,还能够与现有的港口网络无缝衔接。
尽管北极航道每年通航的时间有限,大约只有每年的6月至10月适合航行,但其战略价值远远超越了季节性限制。它绕开了美国海军重点监控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降低了外部干预的风险。而且,运输时效接近中欧班列,成本却低于空运,成为了高价值和时效性要求较强货物的理想选择。北极航线首航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能够在传统运输路线受阻时迅速启用备用通道,从而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与此同时,另一条陆路替代通道也在加速推进。10月中旬,奥地利铁路货运集团匈牙利分公司与匈牙利阿塞米尔集团及中国泰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签署了协议,正式开通从河北保定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新中欧班列线路。该线路不经过波兰,而是走“中间走廊”,途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再进入东南欧。
这条被称为“中欧班列南通道”或“跨里海国际运输通道”的线路,全长约6500公里,运输时间约为25天,比北线多了一倍。2024年,南线的总运力仅为5.5万标准箱,占中欧班列整体运力的2%。主要原因是沿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很多铁路设施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运速慢、运力有限。此外,南线还需要经过两次跨海:首先是穿越里海最窄的地方,超过200公里,而渡轮班次有限;其次是通过土耳其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货运只能在夜间通行,窗口期非常短。
尽管如此,南线的战略意义不可忽视,它完全避开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因此不受当前地缘冲突的影响,被视为“政治安全路线”。哈萨克斯坦牵头成立了“跨里海国际运输通道协会”,目标是到2027年将年运力提升至1000万吨。欧盟也意识到了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并在2025年10月下旬的卢森堡峰会上,邀请中亚和高加索多国商讨南线的发展,并承诺为基础设施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新开通的保定—布达佩斯班列,正是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启动的。
如果说北极航线和南线是新通道的开辟,那么与俄罗斯铁路公司的深度合作则是对现有通道的加固与优化。波兰封锁事件让中国意识到,必须减少对第三方节点的依赖。俄罗斯作为北线必经之地,其铁路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这次危机期间,中国采用了一种新的应急模式:将原计划经波兰入境的货物,改道运至俄罗斯圣彼得堡或乌斯季卢加等波罗的海港口,再通过短途海运送往德国罗斯托克、荷兰鹿特丹等欧洲港口。
这种“铁海联运”模式充分利用了俄罗斯发达的铁路网和靠近欧洲的地理优势,海运距离仅约600公里,整体运输时效仍优于纯海运,且完全避开了波兰。其成功离不开中俄在铁路运输方面的紧密合作。双方在口岸通关、列车编组和优先调度等方面的协调,使得货物在俄罗斯境内得以高效流转。此外,北极航线抵达俄罗斯北极港口的货物,也需要通过俄罗斯铁路网络分拨到内陆。可以说,无论是北线的应急方案,还是北极航线末端的衔接,俄罗斯铁路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上的互通,更是战略层面的互信。
中欧班列的这次短暂中断,犹如一次压力测试,暴露了供应链中潜在的脆弱环节,同时也催生了更强大的应对能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北极航线成功首航,南线新班列开通,俄铁合作机制得到强化,三条替代通道同时推进,标志着中国对欧物流运输正从“单一路线依赖”向“多线并行布局”转型。
目前,北线依然是中欧班列的主力通道,2024年运力占比接近九成,重庆至马拉舍维奇、西安至杜伊斯堡等线路已经形成稳定班次。南线尽管运力有限,但由于其政治安全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北极航线时效优势明显,适合特定货物,尽管其季节性强。三条线路各具优劣,合理组合使用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这场“突围”行动,背后是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崛起所带来的贸易需求,也是对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