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提及摩尔多瓦,多数中国人会感到陌生,难以确定其具体位置。至今,专程前往该国旅行的游客依旧稀少。然而,仍有一些人在规划欧洲旅行路线时,会选择在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短暂停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打卡的愿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追寻俄罗斯文学巨匠——诗人普希金的足迹。
普希金故居
尽管普希金拥有众多仰慕者,但谈及他同摩尔多瓦的渊源,能够理清其中脉络的人并不多。可要提起《叶甫盖尼·奥涅金》,即便是非文学爱好者,也能略知一二。在这部诗体小说中,普希金生动描绘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塑造了奥涅金这一“多余人”的经典形象,作品因此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实际上,普希金曾被流放到现今摩尔多瓦所在地区,从1820年9月到1823年7月,诗人在这里度过了近三年时光。正是在基希讷乌居住期间,他创作了长诗《高加索的俘虏》、短诗《致奥维德》等150余首作品,并完成了不朽名篇《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开篇部分。
沿着乌克兰—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的路线,我将基希讷乌定为暑期这次东欧行的终点。走多了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显得大同小异:列宁大街、加加林大道、国际饭店、宇宙酒店,火车站前摆放着一台蒸汽机车车头……同质化苏式符号的叠加,使得基希讷乌更像是一座苏联风格的小城。不过,近年来不断修缮的主教堂、凯旋门以及广场上的斯特凡大公雕像,又在提醒人们这里与罗马尼亚的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基希讷乌还保留着一条专属普希金的文学旅行路线。诗人曾造访的公园、市中心纪念他的雕像、普希金大道等,都昭示了文豪与这座小城的深厚渊源。普希金当年的居所,如今已变身为一座文学博物馆,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文学爱好者前来探访。
故居旁的普希金雕像
普希金博物馆坐落在城市边缘的居民区内,无论从城市的哪个角落出发,都必须穿行于绿植环绕的棋盘状街道之间,沿途嗅着落叶与沥青的混合气息,与一幢幢外观相似的石灰石建筑不期而遇,或许还需依赖一两位老者的指引,方能抵达这座故居博物馆。博物馆的院墙并不高,在一棵高耸的橡树掩映下,矗立着一座外观简约的白房子,搭配深棕色的门窗与屋檐,屋顶铺着陈旧的瓦片,并设有两座烟囱,呈现出典型的罗马尼亚式传统民居风格。这里,正是普希金在摩尔多瓦的第一个居所。彼时的基希讷乌房舍密集,河流浑浊,道路狭窄,民族混杂,与宏伟的莫斯科或繁华的巴黎相比,这里在普希金眼中显得尤为寒酸。
史料通常记载,在沙俄时代,普希金因写下《自由颂》《乡村》等颂扬自由、抨击权贵的诗篇,被流放到当时尚属边远地区的摩尔多瓦。实际上,相比于流放到西伯利亚,普希金遭遇的“流放”,倒不如说是换了一个远离莫斯科的生活地点。1820年9月21日,在游历了俄罗斯南部、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之后,普希金抵达基希讷乌,住进了商人伊万·纳乌莫夫提供的住所,即如今我们所见的这座白房子。据当时人们的描述,这座房子及其附属建筑非常整洁,并非像普通民房那样由黏土建造,而是大量使用了石灰石,凡是来到摩尔多瓦的知名人士通常都会下榻于此。1948年,为了纪念普希金在基希讷乌的生活,苏联政府对此地进行了系统性修复,正式将其开辟为普希金故居博物馆。
扩建的新展馆
从外来者的视角看,普希金的故居还是过于狭小了。一个窄小的木制门廊,将游客分批引入大厅:左手边是普希金的房间,里面复原了19世纪初诗人居住时的家饰和布局。所有房间都采用统一的配色——橡木色的地板泛着油亮的光泽,墨绿色的墙壁,枝形吊灯相互映衬,营造出俄式家居特有的肃穆美感。在中国游客眼中,这种色调或许过于暗沉,令人心情稍显沉重。房间角落摆放着一张桌台,上面陈列着普希金称之为“我们思想主宰”的拜伦的浮雕像,以及《高加索的俘虏》的部分篇章,还有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的诗人草稿及书信。诸如案头插着的鹅毛笔、边缘泛旧的纸张、水晶般的墨水瓶等物件,很可能是后人依据当时风貌进行的还原。这些精致的物件,总能唤起人们对那位体态端庄、面容俊俏、穿着绣金制服的男主人的缅想。
大厅右手边的房间属于普希金的仆人尼基塔,文学实物较为稀少。若想观赏更多展品,需走到故居外,那里有一圈新建的黄墙平房,正是博物馆的新馆。馆内陈列着普希金及其在摩尔多瓦期间结识的朋友的画像、印章、手稿和石版画,涵盖当地作家、十二月党人、权贵阶层、吉卜赛人。在扫视展墙时,我瞬间注意到一个显眼位置挂着一幅地图,仔细端详,竟是普希金1821年游览比萨拉比亚地区的旅行路线图。比萨拉比亚曾是摩尔多瓦公国南部的一小块地区,其茂密的森林、肥沃的黑土和清澈的湖泊深深影响了普希金,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谁见过那个地方?天然的丰饶/使柞木林繁茂,使草地肥壮,/那里万物葱茏,满目喜人景象/……/葡萄藤上悬挂着成串儿的琥珀,/如茵草地鸣叫着游牧的牛羊……”也正是在这次旅行中,普希金偶遇一个茨冈人营地,结识了营地首领的女儿泽姆菲拉。他们一同散步、占卜、唱歌。我猜想,他们必定也品尝了摩尔多瓦地区闻名的羊奶酪玉米粥、苹果派、白菜卷、酸味鸡肉汤以及醇香的红酒。那首《茨冈人》,正是源于这段难忘的经历而创作。
新馆的核心展厅被命名为“奥涅金展厅”,这里陈列着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几段的手稿,手稿上清晰地标注着日期——“1823年5月9日,夜晚”。展厅内悬挂着众多与普希金同时代人物的画像,在研究者眼中,这些人物正是作品中角色的原型。诸多与作品关键场景紧密相关的绘画,经由当地艺术大师的巧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依照此前的旅行习惯,我在奥涅金展厅内,翻开普希金的诗作,用汉语朗诵他的诗句,沉浸在普希金诗歌世界的宁静、明净与和谐之中。此刻,博物馆展词中那句普希金的诗句“此地仍萦绕着您的话语”,仿佛在人们心中亮了起来。
原标题:《在摩尔多瓦寻觅普希金 | 卢桢》
栏目主编:舒明 文字编辑:谢娟
来源:作者: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