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到这样的新闻:孩子误吞了电池、成人吃鱼时被鱼刺卡住、老人假牙脱落咽下等,这些都属于“消化道异物”范畴。“消化道异物”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哪些人群易发“消化道异物”?
消化道异物高发于哪些人群呢?最常见的是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的幼儿)。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用嘴巴探索世界,容易误吞一些“危险物”,比如硬币、纽扣和电池、磁力珠(网红玩具)、小玩具零件,以及未嚼碎的坚果碎等都是高风险物品。6年前曾接诊了一位3岁的宝宝,误吞了一颗纽扣电池,仅2小时后孩子食道黏膜就出现了灼伤,幸好通过紧急内镜取出,避免了穿孔。成人消化道异物则多与生活场景相关,比如吃饭过快、边吃边说话时误吞鱼刺或鸡骨,假牙松动未及时修复,或者囫囵吞枣导致枣核卡住。有一位60岁的阿姨,吃枣时没吐核,枣核卡在食道入口,她尝试喝醋和吞馒头,反而让枣核扎得更深,最后只能通过内镜手术取出。
吞下异物后,身体会有什么感觉?
症状取决于异物的大小、形状、性质以及卡住的位置。上消化道(食管)异物(这是最危险、症状最明显的阶段),其症状主要有:(1)喉咙异物感:感觉有东西卡在喉咙或胸口;(2)吞咽困难或疼痛:连喝水都感到困难或疼痛;(3)流口水、呕吐: 因食管堵塞,唾液无法下行;(4)胸骨后疼痛:尖锐异物可能划伤或刺穿食管,引起剧烈疼痛。下消化道(胃及肠道)异物则多数为小、圆、钝的异物(如小硬币),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并能随粪便排出。其主要症状有:(1)疼痛、腹胀:异物引起肠梗阻时会出现。(2)恶心、呕吐:胃肠道受到刺激或堵塞。(3)如果异物尖锐,可能刺破肠壁,导致便血或严重的腹膜炎。
吞下异物后,什么情况下需立即就医?
按危险等级划分,高危异物需立即就医,包括纽扣电池(会产生化学腐蚀)、磁力珠(可能导致肠道吸合穿孔),以及尖锐物品如剪刀或钉子。中低危异物则需观察,比如光滑小珠子(直径小于1厘米)或小块软质食物如面包。
接下来,我们看看异物进入消化道后的致命路径。结合消化道解剖结构,异物在食道段最易卡顿,因食道狭窄处多。例如,纽扣电池卡顿后,1小时内就会释放碱性物质,灼伤食道黏膜,严重时可能穿透食道壁,引发纵隔感染。在胃中,胃酸可以溶解部分异物如小金属片,但磁力珠会相互吸合,随胃蠕动进入肠道。在肠道中,由于弯曲多,尖锐异物如鱼刺或枣核易卡在回盲部,而磁力珠吸合后可能夹断肠壁,导致肠穿孔、腹腔感染甚至休克。
在应对异物误吞时,很多人会采取错误做法。
针对儿童,错误做法包括催吐(用手指抠喉咙),这可能划伤食道或引发窒息;或喂水/喂饭试图“压下去”,这反而会让异物卡得更深。针对成人,错误做法包括喝醋软化鱼刺(醋停留时间短,无法软化,还可能刺激黏膜),或吞馒头/米饭(可能将鱼刺推向深处甚至扎破血管)。所有这些错误做法的核心问题是,盲目操作可能让原本容易取出的异物变成危及生命的隐患。
正确的处理方法
正确处理“三步法”:
第一步,判断状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紫、无法说话,需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如果意识清醒、能正常呼吸,则停止进食进水,保持安静。
第二步,分类处理:对于高危异物如纽扣电池或磁力珠,立即拨打120,告知医生异物类型和误吞时间,并带上同款异物方便医生判断;对于中低危异物如光滑小珠子,记录误吞时间,观察24~48小时,如果出现腹痛、呕吐或便血,立即就医;如果异物随粪便排出,则无需处理。
第三步,就医后配合检查:医生可能会做X光(判断金属异物位置)或CT(判断非金属异物及损伤程度),治疗方式包括内镜取出(90%的异物可通过胃镜/肠镜取出,该方式创伤小)或手术取出。
面对消化道异物,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并须立即就医。多一份了解,少一份风险,愿大家都能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