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 2 岁娃叫名字总没反应,喊 10 声不抬头,可一听到动画片声音就跑过来,是听力问题吗?”
在儿童保健科自闭症筛查门诊,这类困惑很常见。很多家长将 “不回应名字” 归为 “没听到”“注意力不集中”,却不知名字回应是儿童早期社交的 “核心信号灯”,缺乏反应可能是自闭症早期信号。以下 3 个异常信号需警惕,教你初步排查。

一、信号一:多次叫名无反应 —— 不是 “没听见”,是 “社交刺激不敏感”
排除听力问题后,家长在孩子视线范围内叫名字 3-5 次,孩子仍不抬头、不转头,专注于玩手、看风扇等,属典型异常。普通孩子 1 岁左右听名会回应,1 岁半后玩玩具时也会停下看家长;自闭症孩子对 “名字” 这类社交刺激不敏感,更关注无生命物体。
案例:1 岁 8 个月男孩小宇,听力正常,但家长叫名 5 次均专注积木无回应,仅对玩具响声抬头。评估为自闭症倾向,早期干预 3 个月后,偶尔会对名字抬头。
家长注意:1 岁半后,排除噪音、孩子状态好时,叫名 3-5 次无回应,先查耳鼻喉科排除听力问题,再去儿童保健科做自闭症筛查。
二、信号二:只对特定声音反应 —— 不是 “听力挑”,是 “社交声音不关注”
对家长叫名无反应,却对动画片主题曲、玩具音乐等机械声敏感,能主动找声源,属 “听觉偏好异常”。普通孩子优先关注 “人的声音”(尤其是名字),自闭症孩子更易被重复机械声吸引,主动忽略社交性声音。
案例:2 岁女孩朵朵,叫名无反应,但听到《小猪佩奇》主题曲会找手机,对家长挥手、微笑也无回应。确诊自闭症后,通过 “叫名 + 1 秒佩奇音效” 干预,2 个月后偶尔听名抬头。
家长判断:孩子玩玩具时,同时发 “叫名” 和 “喜欢的机械声”,若只对机械声反应,需及时筛查。
三、信号三:回应后无互动 —— 不是 “反应慢”,是 “社交意愿缺失”
听到名字偶尔抬头,但不看家长眼睛、不笑、不说话,1 秒后低头继续玩,无互动意愿,易被误判为 “内向”。普通孩子回应后会看家长、等互动;自闭症孩子的 “回应” 是条件反射,无社交期待。
案例:2 岁半男孩乐乐,叫名会抬头但 1 秒低头玩汽车,对互动邀请无回应,还存在语言迟缓(仅会 2-3 个单字)。确诊自闭症后,经 “叫名 + 眼神对视奖励” 训练,1 个月后回应时能看家长眼睛 1-2 秒。
家长注意:别仅满足 “孩子抬头”,需关注是否有眼神、笑容等互动,无互动则需排查。
医生支招:3 步初步排查,别漏关键细节
1. 先查听力:到耳鼻喉科做耳声发射、听觉脑干反应筛查,排除生理问题;
1. 再观场景:孩子清醒、无噪音、玩喜欢玩具时,1 米内叫名 3-5 次,记录是否回应;
1. 最后看互动:有回应则观察是否看眼、笑或说话;无回应则看是否对其他声音反应。
若符合任一异常,且孩子有语言发育慢、不亲近人等情况,务必在 2 岁前带至儿童保健科筛查。研究显示,2 岁前干预的自闭症孩子,社交、语言提升效果比 3 岁后高 50% 以上。
最后提醒:孩子不回应名字不是 “调皮”“内向”,而是早期信号。早发现、早筛查、早干预,才能帮孩子发展社交能力,别因 “等一等” 错过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