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人们通常会想到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核心手段,却容易忽略一个隐形助手。事实上,饮食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波动、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营养干预正逐渐成为双相情感障碍综合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双相”与营养有什么关联?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在躁狂/轻躁狂与抑郁之间交替波动为核心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伴随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异常)、炎症水平升高、代谢紊乱(如体重增加、血糖波动)等问题。而这些生理异常,恰恰与日常饮食中的营养素摄入密切相关:
缺乏Omega-3脂肪酸(常见于深海鱼、亚麻籽),可能加剧神经炎症,增加抑郁发作风险;
缺乏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B12等,多见于全谷物、瘦肉),会影响神经递质合成,导致情绪稳定性下降;
饮食结构异常:高糖、高加工食品的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血糖骤升骤降,营养结构失衡导致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食品添加剂过量摄入,诱发躁狂或抑郁症状反复;
肠道菌群失衡(与膳食纤维、发酵食品摄入不足及大量摄入刺激性食品有关),还会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功能,加重情绪障碍。
二、营养干预为治疗“添砖加瓦”
营养干预并非简单的饮食建议,而是结合患者病情、用药情况、生活习惯的个性化科学指导。它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辅助调节情绪,减少症状波动
通过营养宣教及干预,患者能了解“哪些营养素能稳定情绪”:比如通过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补充Omega-3,或用坚果、豆类替代高糖零食,为神经递质合成提供原料。临床研究显示,接受过营养宣教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缓解速度比未接受宣教者快15%-20%[1],躁狂发作频率也显著降低——这是因为科学饮食能从生理层面改善神经炎症、稳定神经递质水平,为情绪“踩稳刹车”。
2.减轻药物副作用,提高服药依从性
药物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石,但部分药物(如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带来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副作用,许多患者因此擅自减药、停药,导致治疗中断。营养干预能针对性解决这一问题:
对服药后体重增加的患者,指导其用“高纤维、低GI(升糖指数)”饮食(如燕麦、绿叶菜、去皮鸡肉)替代高油高糖食物,同时搭配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帮助控制体重;
对出现血糖波动的患者,教其通过“少食多餐+粗细搭配”稳定血糖,避免因代谢问题影响治疗信心。数据显示,接受营养宣教的患者,药物依从性可提升30%以上,治疗中断率明显下降[2]。
3.改善代谢健康,降低共病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本身就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不良饮食习惯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风险。及时的营养宣教及干预能帮助患者建立长期健康的饮食模式:比如学习“食物交换份法”实现食物多样化、均衡安排日常饮食,在保证热量合理的同时兼顾营养素摄入充足;了解“隐形糖”的来源(如奶茶、酱料中的添加糖),减少不必要的糖分摄入。长期坚持科学饮食模式,可使患者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25%-35%,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3]。
4.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治疗信心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预后。营养宣教及干预不仅传递知识,更能帮助患者建立“主动参与治疗”的意识:比如记录“饮食-情绪日记”,观察吃哪些食物后情绪更稳定;学习简单的健康烹饪方法,减少对外卖的依赖。当患者通过饮食调整感受到情绪和身体状态的积极变化时,会更有信心坚持整体治疗方案,形成“饮食改善→症状缓解→治疗信心增强”的良性循环。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多管齐下”,营养宣教及干预或许不是最核心的手段,却是最易被忽视且成本较低的“助力器”。它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减少症状波动,更能让患者在饮食管理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未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营养”整合治疗理念的普及,营养干预必将成为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帮助更多患者走向情绪稳定的生活。
参考文献:


来源:北京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