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只有女性会感染 HPV
“HPV 是女性专属病毒,男性不会感染” 的认知,是导致男性 HPV 预防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事实上,HPV 感染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同样是 HPV 的易感人群和传播者。
男性感染 HPV 后,由于生理结构特殊性(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较厚,且缺乏类似女性宫颈的集中病变区域),临床检测难度较大,导致男性 HPV 感染率常被低估。但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性 HPV 感染率与女性相近,在有性生活的男性中,终身感染率可达 80% 以上。
男性感染 HPV 后,虽多数无明显症状,但仍可能引发健康问题。低危型 HPV 感染可导致生殖器疣(尖锐湿疣),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疣状赘生物,传染性强且易复发;高危型 HPV 感染则与阴茎癌、肛门癌、口腔癌等恶性肿瘤相关。此外,男性作为 HPV 的重要传播载体,可通过性接触将病毒传染给伴侣,增加女性感染风险。
因此,HPV 预防并非女性专属,男性也应重视 HPV 感染的风险,通过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等方式降低感染概率。
误区二:HPV 疫苗越贵越好,九价疫苗是唯一选择
随着 HPV 疫苗的普及,“接种疫苗就选九价,贵的一定更好” 成为不少人的共识。这种以价格衡量疫苗价值的观念,忽视了疫苗的适用人群和保护范围,可能导致部分人群错过最佳接种时机。
目前我国获批上市的 HPV 疫苗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疫苗的区别主要在于覆盖的 HPV 亚型数量和适用人群:
从保护效果来看,二价和四价疫苗已能覆盖大部分高危型 HPV 亚型,对宫颈癌的预防效果可达 70%-84%,满足基本的健康防护需求。九价疫苗虽覆盖亚型更多,但受限于适用年龄范围(16-26 岁),且供应相对紧张,并非所有人都能接种。
选择 HPV 疫苗时,应结合自身年龄、健康需求和疫苗供应情况综合判断,而非盲目追求高价疫苗。对于超过 26 岁的人群,若无法接种九价疫苗,接种二价或四价疫苗同样能获得有效的保护,避免因等待九价疫苗而错过最佳接种年龄(WHO 推荐的最佳接种年龄为 9-14 岁)。
误区三:感染 HPV 后无需复查,靠自身免疫力就能清除
“既然大多数 HPV 感染能被免疫系统清除,那查出阳性后就不用管了”,这种认知可能导致持续感染被忽视,增加病变风险。
虽然免疫功能正常者的 HPV 感染清除率较高,但 “自行清除” 并非绝对,且清除时间存在个体差异。研究显示,约 10%-15% 的高危型 HPV 感染会发展为持续感染,而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病变甚至宫颈癌的关键因素。此外,年龄、免疫功能、生活习惯(如吸烟、熬夜)等因素会影响 HPV 的清除效率,年龄越大、免疫功能越弱,清除率越低,持续感染的风险越高。
因此,查出 HPV 阳性后,必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定期复查,监测病毒清除情况和宫颈病变进展。复查方案需根据 HPV 亚型、年龄、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制定:
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持续感染和早期病变,为临床干预争取时间,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误区四:男性无需接种 HPV 疫苗,只需女性接种即可
“HPV 疫苗主要是预防宫颈癌,男性没有子宫,没必要接种”,这种认知忽略了男性 HPV 感染的健康风险和传播责任,导致男性 HPV 疫苗接种率远低于女性。
如前文所述,男性感染 HPV 后可能引发生殖器疣、阴茎癌、肛门癌等疾病。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16 万男性因 HPV 感染患上癌症,其中肛门癌和阴茎癌是主要类型。此外,男性作为 HPV 的重要传播者,其感染状态直接影响伴侣的感染风险。研究表明,若男性感染 HPV,其伴侣感染 HPV 的概率会增加 2-3 倍。
接种 HPV 疫苗不仅能保护男性自身免受 HPV 感染相关疾病的困扰,还能减少病毒传播给伴侣的机会,形成 “双向保护”。目前我国已批准四价和九价 HPV 疫苗用于男性接种,适用年龄为 9-45 岁。因此,男性应重视 HPV 疫苗接种,将其纳入个人健康防护计划,而非认为 “与己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