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燥不是 “血干了”,而是血中津液耗伤,就像 “晒干的河床”—— 皮肤干痒脱屑、口干咽燥全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施宣赫老师说,血燥多因熬夜、暴晒、吃辣等习惯耗损津液所致,调护不用猛药,这 10 种家常食物能温和 “补水润燥”,帮身体慢慢滋养津液,让血 “润起来”。
一、先自查:4 个血燥典型表现

皮肤干痒脱屑:四肢、腰腹皮肤干燥起皮,抓挠后掉落白屑,甚至出现小红疹,秋冬季节更明显;
口干咽燥少津:总觉得嘴里发干,即便喝了水也难彻底解渴,咽喉发紧,说话多了不适感加重;
头发干枯易断:头发像 “干草” 一样缺乏光泽,梳发时断发多,头皮干燥发痒,甚至头屑增多;
大便干结难排:排便费劲,大便干硬如 “羊粪球”,排便周期延长,几天才排一次。
二、10 种 “润燥食物”:家常易做还养津
银耳
中医特性:性平味甘淡,归肺、胃、肾经,能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食用建议:泡发后煮银耳羹(可加百合或莲子),胶质丰富,能辅助补充血中津液,缓解皮肤干燥、口干等不适。
百合
中医特性:性微寒味甘,归心、肺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食用建议:鲜百合清炒或煮水饮用,既具润燥作用,又能辅助安神,适合血燥同时伴随失眠、心烦的人。
梨
中医特性:性凉味甘微酸,归肺、胃经,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食用建议:生吃可润喉,煮梨水(加少许冰糖或川贝)能润肺燥,改善血燥引起的咽喉干痒、皮肤干燥。
黑芝麻
中医特性:性平味甘,归肝、肾、大肠经,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食用建议:磨成黑芝麻糊或撒在粥中食用,既能养精血,又能润肠燥,辅助改善头发干枯、大便干结。

麦冬
中医特性: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食用建议:取 5 克麦冬泡水喝,或加入粥中煮制,帮助身体补充津液,缓解口干咽燥、皮肤干燥。
玉竹
中医特性:性平味甘,归肺、胃经,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食用建议:玉竹煮水或搭配排骨炖煮,温和润燥且不寒凉,适合血燥又怕凉的人群。
葡萄
中医特性:性平味甘酸,归肺、脾、肾经,能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
食用建议:生吃葡萄(优先选巨峰、夏黑等水分充足的品种),既能生津润燥,又能辅助补气血,改善皮肤干燥。
蜂蜜
中医特性:性平味甘,归肺、脾、大肠经,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食用建议:用不超过 60℃的温水冲调蜂蜜水,可润肠燥、润皮肤,缓解大便干结。
南杏仁
中医特性:性平味甘,归肺、大肠经,能润肺平喘、润肠通便;
食用建议:南杏仁磨粉后加牛奶冲泡,或煮粥时放几颗,能润肺燥、润肠道,辅助改善皮肤干燥和便秘。
桑葚
中医特性:性寒味甘酸,归心、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食用建议:生吃或泡桑葚水饮用,既能补阴血,又能生津润燥,缓解血燥导致的口干、头发干枯。
三、小提醒:吃润燥食物的 “3 个注意”
别过量:润燥食物多偏滋腻,每天选 1-2 种食用即可,过量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

看体质:脾胃虚寒(吃凉食易腹泻)的人,食用梨、桑葚等凉性润燥食物时,可搭配少许生姜中和寒性;
少耗津液:避免熬夜(熬夜易耗阴津)、暴晒(高温会耗损津液)、吃辛辣食物(辛辣易灼伤津液),否则 “边补边耗”,难以达到调理效果。
施宣赫老师说,血燥是 “血里缺‘水’”,调护关键在 “温和补水、慢慢滋养”—— 用家常食物滋阴润燥,比盲目用药更稳妥。若血燥症状持续超 1 个月未缓解,或伴随皮肤红疹加重、便秘加剧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
【声明】本文为中医养生科普内容,不构成诊疗建议。个体体质存在差异,食用前可结合自身体质判断,若有持续不适,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后再调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