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医学深水区,难治性抑郁症(TRD)如同一座顽固的堡垒,让无数患者和医生束手无策。当传统药物、心理治疗乃至单一物理疗法都宣告失效时,希望何在?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安建雄教授团队的原创性疗法—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正像一束强光穿透迷雾。安建雄开创的“艾斯氯胺酮联合超级电休克(或磁休克),配合居家病人自控睡眠”,实现了1+1>2的协同疗效和远期康复,临床有效率高达88%,为全球难治性抑郁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国方案”。
近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次揭示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共同作用的神经机制——腺苷信号通路。这项基础研究的突破,恰恰为安建雄团队已开展多年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注脚。在罗敏敏论文发表前,安建雄教授已经将艾斯氯胺酮与电休克同时应用了多年,与超级电休克联用也超过两年。这种“临床走在理论前”的逆向创新路径,体现了中国医生在面对极端病例时的担当与智慧。
从“无药可救”到“重获新生”,超快速抗抑郁改写治疗格局
“我们面对的,是已经用遍了所有传统方法(药物、电休克)都无效,甚至被一些机构视为‘无药可救’的患者。”安建雄教授表示,将两种最强效的抗抑郁手段——超级电休克或超级磁休克与静脉艾斯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在单次治疗、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步进行。这样的联合方式,可以让患者治疗次数大幅减少,每个疗程由原来的6-12次减少到1-2次;记忆力损伤大幅降低;治疗时间和费用也随之大幅减少。一次麻醉,一次足够时长的脑电震荡调控,取代了过去15秒就算成功的“浅尝辄止”。
对于其为何有效的深层机制,安建雄教授形象地解释其作用机制:“电休克如同对整个大脑进行一次‘格式化重启’,打破僵化的病理性神经网络;而同步给予的艾斯氯胺酮,则像在为重启后的大脑‘安装一个全新的、积极的操作系统’,快速注入奖赏和愉悦信号,为神经重塑指明方向。”磁休克具有靶向刺激前额叶的特点,副作用更小,治疗效果却与电休克相当,将磁休克改良为一次麻醉下任意调控脑细胞震荡时间,形成“超级磁休克治疗”。两者同步,产生了“破旧”与“立新”的完美协同,这种“破旧”与“立新”在时间上的高度同步,被认为是产生“1+1>2”协同效应的关键。
安建雄教授创立的超快速抗抑郁这种同步疗法充分展现出“超快速”的特点。数据显示,一次治疗就可以让大部分的患者自杀观念消失,整体有效率高达88%,远高于单纯电休克、单纯磁休克或单纯氯胺酮的疗效。“当你看到超快速抗抑郁能如此快速地扭转全局,你就会意识到,抑郁绝不是某个局部‘零件’坏了,而是整个‘司令部’(大脑)乃至全身神经系统的系统性紊乱。”安建雄强调,是临床上的成功,反过来迫使理论模型必须更新换代,从局部视角转向系统视角。安建雄曾在2022年在韩济生院士创建的权威期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发表“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2024年又在空军医科大学西京医院原院长熊利泽教授主编“中国麻醉学杂志“发表“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全新理论。安建雄跟记者透露,抑郁以及其他情绪障碍类疾病几乎全部存在全神经损伤学说,在这种理论的知道下,他们对阿尔兹海默病、抽动症、幽闭恐惧症等疑难病干预都取得令人惊喜的进展。
从症状消除到情感复苏,照亮生命重建之路
疗效不只是数字,更是每一个重新被点亮的人生。一位来自大连的女士,被抑郁折磨20年,她感官正常,但大脑的“情感加工器”失灵,看到蓝天白云不仅不觉美丽,反而感到丑陋和厌恶。这种“情感与认知的剥离”让她生不如死,家庭也濒临崩溃。她在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来到了安建雄教授这里,在接受一次治疗后,她奇迹般地找回了20年前的感觉。“安教授,我看到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心里是暖的。”她告诉安建雄教授,这次复诊是她一个人来的,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想为被自己折磨了20年的丈夫做点什么,让他也快乐。“这不只是症状的消除,这是人性的修复和情感的复苏,”安建雄说,“意味着他们重新获得了感受幸福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样的案例在安教授的临床中不胜枚举,休学的大学生重返校园、木僵状态的患者恢复生活自理、破裂的婚姻得以挽回、正值青春的高中生顺利考上大学......这背后,是安建雄团队建立的集“超快速抗抑郁、睡眠修复、认知保护、家庭支持”于一体的整合医学模式。
从技术创新到文明之巅:中国智慧奉献全人类健康
安建雄教授团队的创建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是“临床走在理论前面”的一次成功示范。它证明,在面对人类最复杂的疾病之一时,基于严谨临床观察的大胆创新,可以率先为患者带来生机,并反过来推动科学理论的跨越。安建雄教授的愿景远不止于攻克一个医学难题。他希望通过这种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治疗方式,推动精神医学走向“文明之巅”。
“人才培养是大学医院第一要务!”安建雄教授说,“每年我们通过培训班、进修班、全国巡讲等各种形式,努力为各地培养高质量麻醉创新诊疗人才,‘造福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名医’已经成为我们明确口号,并一直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安建雄教授表示,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世界难治性抑郁治疗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中国方案”。据悉,安建雄主编的“麻醉创新诊疗学”已经被国际著名出版社译成英文,将在全球发行。让全球患者看到来自东方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在新时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将中国智慧奉献给全人类健康事业的生动实践。

安建雄简介:我国失眠、抑郁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科和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学科带头人。
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发表“仿生睡眠滴定”、“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快速抗抑郁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建立“超级电休克”、“超级磁休克”为主线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疗”体系,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两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安建雄带领团队将二次升级的改良电休克技术形成超级电休克和超级磁休克,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居家病人自控睡眠调控”,形成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疗”临床创新诊疗方案。
安建雄博士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兼疼痛科与重症医学科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广东医学会麻醉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8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
2013和2014年分别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高位截瘫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3年救治新冠感染生命垂危的83岁北海舰队退役老舰长,未留任何后遗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