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史天一
当前,医美行业的竞争重心已从传统的渠道资源争夺,全面转向以技术为核心的战略攻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中国轻医美产品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3120亿元,同比增长14.8%。在市场整体扩容的同时,结构性优化持续释放增长动能,轻医美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此过程中,新材料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载体,正成为企业战略布局轻医美的聚焦点。其中,PDRN、琼脂糖、ECM细胞外基质、壳聚糖、丝素蛋白五大类材料凭借各自优势崭露头角。它们或依托天然来源突破安全性瓶颈,或借力技术创新实现功效升级,围绕面部塑形与抗衰老两大核心需求,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细分化的市场新格局。
1.PDRN:从DNA修复入局的再生型水光
PDRN全称“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医美中“三文鱼针”的核心成分。它是一种从鲑鱼精子细胞(或者红藻、人参、鲑鳟鱼、人胎盘等)中提取的DNA片段。其碱基比例与人体相似度高达98%,因此不易引发免疫反应,安全性高。1952年,意大利公司Mastelli首次从三文鱼生殖细胞中提取出PDRN。到了20世纪80年代,提取与纯化技术迎来突破,PDRN开始应用于慢性伤口、烧伤等领域。到2008年,韩国药监局正式批准其作为组织修复类成分使用,PDRN迅速风靡韩系医美市场。相较之下,国内对PDRN的认知则起步稍晚。2018年,普丽兰携“三文鱼DNA修复”概念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一举走红,迅速引发行业关注。自此,国产PDRN的市场竞争大幕正式拉开。昊海生科、爱美客、华东医药、华熙生物、江苏吴中等企业纷纷通过投资或收并购等方式加速布局。
在医美领域,PDRN以“三文鱼针”“婴儿针”等形式,通过微针或水光注射进入皮肤。与传统玻尿酸主要依靠物理填充不同,PDRN通过激活线粒体能量、重启细胞代谢,实现在DNA层面的修复,因此效果更为持久。同时也因为其组织修复与胶原再生能力,PDRN医美产品被视为一种罕见的“再生型水光”,在功能机制上与透明质酸类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具备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目前,华熙生物通过投资瑞吉明生物锁定原料端优势;江苏吴中获得丽徕科技PDRN溶液独家权益;韩国丽珠兰等进口产品也借助临床急需通道进入海南市场。尽管国内尚无三类械产品获批,但技术突破与资本加持已显著加快PDRN的国产化进程。
2.琼脂糖:形态稳定的填充新星
琼脂糖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凝胶特性,以及更低的免疫刺激风险,在科研、食品、制药等领域已经广泛使用,其安全性已有充分验证。随着产业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琼脂糖的安全性、形态稳定性和代谢可控性特质在医美填充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价值。
传统面部注射材料在持久度、安全性和自然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而琼脂糖被视为替代传统填充材料的革命性选择。与传统填充物相比,琼脂糖的形态稳定性更高,不易吸水膨胀,结构清晰可控,这使得它在一些需要形态支撑但又不能有膨胀风险的部位,能作为填充的一个新选择。此外,琼脂糖因其物理降解特性,在体内的代谢路径更倾向于自然物理分解,不依赖特定酶解,这也为长期使用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目前,琼脂糖在国内还是一片蓝海。除了中国生物代理产品,国内布局企业并不多,走在最前面的是上海花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首个注射用琼脂糖填充剂AG15已成功完成研发输出,并进入临床注册阶段。9月1日,花瓣生物上海外高桥研发生产基地净化车间项目正式开工,该基地定位为全球领先的琼脂糖凝胶研发生产中心。
3. ECM细胞外基质:重塑肌底“土壤”的系统性抗衰
与单一成分补充不同,ECM通过修复细胞生长的“土壤”,实现受损组织的根源性修复,属于系统性抗衰方案。2025年4月17日,法国索邦大学Guido Kroemer 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From geroscience to precision geromedicin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ging》 的论文综述,将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以下简称“ECM”)列为第十三大衰老标志。相关研究表明,ECM对线粒体稳态、细胞衰老以及干细胞耗竭都有着显著影响,细胞外基质变化既可能是衰老的原因,也可能是衰老的结果,同时还能够对机体衰老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因此被视为衰老的一个新的整合标志。自此,ECM在抗老领域的重要作用得以证明,此举也意味着美妆圈打响了ECM抗老竞赛的“发令枪”。
当ECM被学术界定性为衰老标志,其一时间成为肌肤抗老科研圈的焦点,吸引各大美妆企业快速跟进。4月25日,华熙自主研发的含利多卡因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润百颜·玻玻」获批Ⅲ类医疗器械证。该产品是国内首个获批“面部肤质改善适应症”的水光产品,为细胞外基质ECM的衰老干预研究提供了临床应用的样板。几乎在同一时间,丸美生物研发总经理郭朝万在第五届重组胶原蛋白科学论坛暨丸美「重磅新品」发布会上透露,丸美生物对护肤功效活性物的研究已经开始拓展到所有主要细胞外基质蛋白(ECM protein)。
如今,赛道玩家已形成差异化布局,白衣缘生物以猪源ECM为切入点,相关产品已提交三类械申请;美柏生物聚焦人源ECM再生材料,完成A++轮融资;华熙生物则基于ECM理论构建玻尿酸水动力体系,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
4. 壳聚糖:一材两用,修复与塑形兼备的多元选择
从虾壳、蟹壳中提取的壳聚糖,被誉为“人体第六生命要素”,此前已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于伤口愈合、软骨再生等场景。其超强吸水性、屏障修复力,以及抗菌、抗氧化特性,使其在医美领域拥有多元应用可能,既可作为复合营养物质用于二类械敷料、中胚层疗法,也可通过凝胶化反应用于三类械填充。壳聚糖的传统来源依赖虾蟹等动物外壳,存在潜在的过敏风险与供应链波动。目前技术已开始向非动物源(如真菌、微生物发酵)拓展,旨在提升纯度、降低致敏性并满足不同市场偏好。未来,低成本、高稳定性的动物源壳聚糖,与高安全性、可持续的非动物源产品,将在不同细分场景中形成互补与共存。壳聚糖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止血修复能力,使其应用不止于传统水光(注入真皮层补水、改善肤质)。通过改性(如华东医药的羧甲基壳聚糖)或复合其他材料,可制成凝胶状填充剂,用于软组织填充或轮廓塑形。这种“一材两用”的潜力,极大拓宽了其在“医疗修复型美容”市场的定位,与玻尿酸、胶原蛋白形成差异化竞争。
不过,尽管壳聚糖本身是已应用多年的辅料,但作为三类医疗器械(尤其是注射类)的审批流程严谨复杂。其全新的作用机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尚在积累,监管审评缺乏先例参考,导致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周期长、成本高。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完成严谨的临床研究,并与监管机构共同推动材料标准和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是壳聚糖医美产品短期放量的主要瓶颈。华东医药从比利时子公司引入KiOmedine系列,涵盖皮肤动能素与填充剂,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海洋生物材料的独特属性让壳聚糖成为跨界创新的代表。
5. 丝素蛋白:兼具良好生物相容性与组织修复力的中国原创材料
丝素蛋白源于东方蚕丝,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备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力学性能,是医美领域极具潜力的新兴材料。与市场上的传统材料相比,丝素蛋白不仅有效避免了术后排斥和炎症反应,还能够在体内逐渐降解,被人体组织自然吸收,实现更加持久、自然的修复效果。丝素蛋白蕴含18种丰富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改善肤质和肤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具备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低致敏性和抗炎特性,使其特别适合用于皮肤美容和组织修复等领域。丝素蛋白相较于其他材料在医美中的更为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天然的再生特性和温和的诱导方式,其降解产物为氨基酸和多肽,不仅能够被人体吸收,还能够进一步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营养,促进皮肤的自然愈合。这一系列特性使丝素蛋白在医美填充、肤质改善和术后修复等领域展现出极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求美者提供了安全、持久的医美解决方案。
中国是全球首个将丝素蛋白应用于医美领域的国家,星月生物的“丝安颜”已获二类械批准,面部适应症上市申请也被药监局受理;复向丝泰医疗完成原材料双备案,加速产品落地,中国原创优势让丝素蛋白极具市场潜力。

6. 未来展望:创新、监管与商业化的三重奏
医美新材料的竞赛已超越单一的成分创新,进入一个由科学深度、监管智慧与商业效率共同驱动的综合竞争时代。未来格局的演变将围绕三大核心维度展开:
首先,技术创新的焦点将从“单一材料递送”迈向“系统生态构建”。未来的领先材料,不仅要解决面部塑形与抗衰的单一需求,更需能智能化地融入人体生理环境。例如,ECM细胞外基质理论启示我们,成功的材料应能主动调控细胞微环境,而非被动填充;丝素蛋白、壳聚糖等天然材料因其固有的生物活性和可编程性,在构建这类“仿生生态”系统中独具优势。材料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将是催生下一代革命性产品的关键。
其次,监管合规能力将从一个准入门槛,演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随着新材料的作用机制日益复杂(如PDRN的DNA修复、ECM的系统调控),传统的评价体系面临挑战。监管机构必将趋严,对作用机理的阐明、长期安全性的追踪数据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注册准入”能力本身将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那些能率先与监管机构共建标准、完成严谨临床试验的企业,不仅能为产品赢得市场信任,更能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最后,商业成功将取决于对“技术禀赋”与“市场节奏”的精准匹配。在琼脂糖、丝素蛋白等蓝海市场,机遇在于凭借技术独特性快速建立品牌认知;而在PDRN等已趋火热的赛道,竞争核心则转向原料控制、成本优势与渠道渗透。企业需清醒判断每一种新材料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是作为塑造品牌高度的“尖刀产品”,还是作为规模化占领市场的“流量单品”,从而制定差异化的商业策略。
总而言之,在政策监管持续完善、行业不断走向规范的背景下,具备扎实科学内涵、前瞻性注册布局和清晰商业化路径的企业,将最有可能在医美新材料的长跑中胜出,最终推动行业从营销驱动迈向真正的价值医疗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