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疼痛科医生,临床工作中最揪心的场景之一,就是看到癌痛患者因认知误区强忍痛苦,甚至放弃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达70%以上,但超60%的患者未获有效缓解。本文从专业角度,帮大家理清癌痛治疗的核心要点,尤其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癌痛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先纠偏:三个必须打破的认知误区
误区1
阿片类药物易成瘾,能不用就不用
这是最大的误解。规范化使用阿片类药物(吗啡、羟考酮等),成瘾率不足1%。我们会根据疼痛数字评分(0-10分)确定剂量,采用“按时给药”维持血药稳定,既能镇痛又能控制风险。需要强调的是,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恶心、失眠等“身体依赖反应”,这是生理适应表现,通过逐步减量可平稳过渡,绝非“成瘾”。
误区2
止痛药只治标,治癌才重要
疼痛控制与抗癌治疗是“战友”关系。疼痛缓解后,患者睡眠、食欲改善,免疫力提升,才能更好地配合手术、放化疗等其他治疗;反之,持续的剧痛会让患者陷入“疼痛-焦虑-更痛”的恶性循环,甚至放弃抗癌治疗。有效镇痛是癌症综合治疗的基础支撑,而多学科团队能让镇痛与抗癌治疗更精准协同。
误区3
痛到忍不住再吃药,药效更强
完全错误。疼痛超过一定时间会激活“痛觉记忆”,导致神经敏感度升高,后续需使用更大剂量的药物才能控制,还会增加便秘、恶心等副作用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尽早干预、按时给药”。只要疼痛影响睡眠或进食,就应及时沟通,将疼痛控制在轻度以下,多学科团队也会据此同步调整整体治疗方案。

讲方法:
WHO三阶梯镇痛+非药物辅助+多学科协作
01
药物治疗:按阶梯精准选药

•轻度疼痛(1-3分):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会损伤胃肾,有基础病者需调整剂量。
•中度疼痛(4-6分):非甾体类联合弱阿片类(可待因、曲马多),适合疼痛影响睡眠但仍能活动的患者。
•重度疼痛(7-10分):用强阿片类药物,吗啡是“金标准”,口服缓释片可维持12小时镇痛;无法口服者可选用自控镇痛泵及鞘内泵等。
必要时会联用辅助药,如抗抑郁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糖皮质激素减轻肿瘤压迫性疼痛。在此过程中,肿瘤内科医生会同步评估抗癌治疗对疼痛的影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02
非药物辅助: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提升舒适度
•心理干预:精神心理科医生会通过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焦虑,因为情绪会放大痛觉,尤其对伴有严重心理负担的患者,会制定专属心理疏导方案;
•物理治疗:康复科医生会指导患者热敷(肿瘤未侵犯皮肤时)缓解肌肉痛,操作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阻断痛觉信号,同时结合患者体能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基础护理:营养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饮食方案,补充蛋白、维生素,确保在减轻疼痛的同时,为抗癌治疗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03
多学科协作:为复杂癌痛“量身定制”方案
对于肿瘤侵犯神经、骨转移等复杂癌痛,单一科室难以全面解决,此时会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由麻醉疼痛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精神心理科等科室医生共同会诊。比如,对于骨转移引发的剧烈疼痛,放疗科医生可通过局部放疗缩小肿瘤、减轻压迫,疼痛科医生同步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影像科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动态监测肿瘤变化,确保治疗方案既控痛又抗癌,可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建议:
“三步走”医患协同共抗癌痛
01
精准描述疼痛
就诊时说清疼痛位置(如“右上腹”)、性质(如“刺痛”“胀痛”)、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以及对睡眠、饮食的影响,以帮助多学科团队快速判断病因,制定整体方案。
02
定期复诊调方案
癌痛程度会随病情变化,需按医嘱复诊,多学科团队会结合疼痛评分、肿瘤进展情况,同步调整镇痛药物与抗癌治疗方案,避免方案“过期失效”。
03
重视副作用管理
便秘是止痛药最常见且持久的副作用,家属可在营养科医生的指导下,帮患者多吃粗粮、蔬果,多喝水,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乳果糖等缓泻剂,别因副作用擅自停药。
癌痛是可防、可治、可缓解的医学症状,不是“绝症附属品”。作为疼痛科医生,我们会联合多学科团队,以“无痛生活”为目标,为每一位癌痛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主动沟通
信任多学科团队
规范治疗
才是对抗癌痛的正确方式!
撰稿:刘鑫博 编辑:马艳红
一校:齐 颖 二校:刘雨婷三校:马艳红
一审:齐 颖二审:乌 兰三审:索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