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妈今年刚满54岁,年轻时总觉得肝脏问题离自己很远,直到去年体检发现转氨酶偏高,她这才意识到“养肝”不能等。刘大妈决定自我管理,从日常生活入手:一边早睡,坚持晨走锻炼;一边管住嘴,尤其忌口油腻和甜食。
让家人没想到的是,半年后再去复查时,医生连连点头,“各项指标比以前好多了”。难道养肝真的有窍门?难道不是戒酒就万事大吉?更让刘大妈疑惑的是,身边同龄人什么都不忌,照样蹦蹦跳跳……
为什么有的人肝脏一年比一年差,有的人却越来越健康?真正养肝的核心习惯,许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承载着解毒、合成、储存等500多项代谢任务。但肝细胞“沉默寡言”,即使损伤较重,早期也很难有症状,所以很多人总以为没感觉就是没事。

其实,有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高达32.8%,而大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才“无意间发现”。
医生提醒,肝脏的健康其实是长期生活方式“养”出来的,尤其有两个好习惯,对肝养护至关重要。
养肝的两大关键习惯
规律作息,睡眠充足。肝脏的自我修复高峰,常在晚间23点到凌晨3点。如果经常熬夜、晚睡,肝细胞的修复“窗口期”被错过,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解毒能力下降、脂肪累积。
一项协和医院2022年研究显示,长期作息不规律者,肝酶异常风险增加46%。而参与规律作息干预的受试者,6个月后脂肪肝指标改善率高达31.7%,恢复自愈力明显提升。俗话说,“养肝护肝,贵在睡眠”,并非虚言。

坚持适量运动,远离久坐。肝脏“怕油怕胖”,运动可以提升全身代谢,减少脂肪堆积,缓解脂肪肝风险。现代医学实验证明,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风险下降18.4%-28.2%。
如果年纪较大,可以选择晚饭后散步这样的轻量运动,坚持3个月,肝脏超声脂肪浸润程度往往能明显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养成好习惯,有几种常见食物,肝不好更要主动避开,很多人却没把它们当回事。
4类食物,肝脏最怕,经常吃的小心“雪上加霜”
油炸与高脂食物。肝脏分解脂肪的能力有限,长期油腻、肥肉、腊肠、炸鸡摄入太多,容易使肝细胞“被脂肪包围”,加重代谢负担。临床数据显示,脂肪肝病人中,八成都有长期高脂饮食史。

高糖、含糖饮料。肝脏的糖代谢能力有限,而大量液体糖更容易蓄积为“肝脏脂肪”,导致脂肪肝。哈佛研究发现,每周摄入3次含糖饮料,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延长至36.2%。
动物内脏、腌制品。这类食物含有高胆固醇和亚硝酸盐,过量容易引起肝脏炎症反应,诱发肝功能异常。成年人每周摄入动物内脏超过2次,相关肝酶指标偏高风险翻倍。
酒精饮品。“滴酒不沾”已是基本常识。即使是看似健康的低度葡萄酒、啤酒,如果经常饮用,也会使肝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炎症变性。
据一项202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报告,我国40岁以上频繁饮酒人群,肝损伤患病率为30.6%,是普通居民的1.7倍。
肝脏健康,靠这2招巧养护
如果已经出现转氨酶升高、右上腹隐痛、体检发现脂肪肝等现象,建议从以下两点做起:

固定起居时间,尽量在22:30前入睡。即使偶尔失眠,也要保持规律的“卧床节奏”,减少晚间用眼、玩手机干扰。
饭后活动10-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3次,选择简单可坚持的形式,慢走、打太极、骑单车都行。
三餐主食减半高糖、油腻食物,增加蔬菜和蛋白质食物比例,尤其控制腌制品与动物内脏,避免肝功能“超载”。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专科门诊健康教育资料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饮食与肝脏健康关系研究(2019)
《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10期 肝脏损伤与生活方式关联性研究
中国营养学会.《健康人群膳食指南》2022版